别看日本早早的成为发达国家,更是很长一段时间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其实在30多年前,日本也曾陷入一段“黑暗岁月”,“泡沫经济”破后陷入一片狼藉。
然而别看如今风水轮流转,我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其实比之当时的日本,面临的处境更加艰难、险阻……
难在哪?
三十多年前的日本,难在内部泡沫破裂,房地产和股市崩了,不少家庭一夜返贫。
可那时的国际环境,却比现在宽松太多。
美国虽然搞了《广场协议》,但日本的汽车、电子等产业,在全球还是香饽饽。
反观咱们现在的难,则是里里外外拧成的“疙瘩”。
比如在外部,美国把我们当成最大竞争对手。
芯片卡脖子,高端制造被围堵,连海外市场都动辄给穿小鞋。
美国出台的芯片法案,直接禁止向中国出口先进制程芯片。
2024年我国高端芯片进口额虽同比下降12%,但仍有近2000亿美元依赖进口,不少科技企业因此暂缓新品研发,这就是实打实给我们上压力。
而内部的挑战则更复杂。
房地产要稳,不能像日本那样“硬着陆”,毕竟无数家庭的积蓄都在里面。
人口老龄化方面,2024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比已达21.8%,比日本泡沫时期高出3个百分点。
这就导致年轻人压力大,既要养老人又要顾孩子,不少人调侃“卷不动也躺不平”。
还有产业转型,从低端制造往高端走,每一步都像踩在石头上过河。
说句实在的,日本当年是一条腿瘸了,咱们现在是要两条腿同时调整,还得防着别人推一把,难度真不是一个量级。
不过虽然面临的困难重重,但中国人从来就不缺面对困难的底气……
底气在哪?
这底气,首先来自我们的市场体量,十四亿人,光是日常消费就撑起了巨大的“盘子”。
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8万亿元,其中农村消费占比达36%,较疫情前提升5个百分点。
即便受国际环境影响,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稳定在65%以上,成为经济的“压舱石”。
楼下的小饭馆,疫情时关了又开,现在照样座无虚席;村里的快递点,每天堆得像小山,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活力。
日本当年产业虽强,但市场小,一旦海外受阻就没辙。
咱们不一样,哪怕外部市场受限,国内的大循环一转动,就能稳住基本盘。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680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3%。
不仅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突破25%,还在东南亚、拉美等地区建立了12个海外生产基地,产业链优势十分明显。
当然了,更重要的则是咱们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这话可不是空话。
芯片被卡脖子,国家立刻加大研发投入,企业、高校拧成一股绳。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已累计投入超350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超过1.2万亿元。
2024年我国芯片自给率提升至38%,14纳米及以上制程芯片产量同比增长45%,关键材料和设备的国产化率也突破了20%。
虽然离顶尖还有距离,但每一步都在前进。
对比日本当年,官方应对泡沫时犹豫不决,政策摇摆不定。
咱们则从一开始就明确“房住不炒”,提前给房地产降温,又出台各种措施稳就业、促创新,方向稳、动作快,这就是咱们的优势。
此外,中国人赢的底气,从来都在普通人身上。
从人口素质来看,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6年,比日本泡沫时期高出2.3年,新增劳动力中大学生占比超过57%,为产业转型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撑。
并且一代比一代拼,一代比一代有想法。
反观日本当年泡沫破裂后,不少人变得佛系、躺平。
但咱们中国人不一样,越难越有冲劲。
疫情期间,我国有超过1800万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自救。
线上零售占比从2019年的20.7%提升至2024年的32.5%,直播电商、即时配送等新业态快速崛起,展现出极强的经济韧性。
这种不服输的劲,就是赢的关键。
还有咱们的创新精神。
以前总说中国是“世界工厂”,但现在早不是了。
高铁、5G、新能源,这些领域咱们都走在了世界前面。
有人说咱们技术还有短板,这话确实没错,但咱们从不怕补课,更不怕追赶。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现在的芯片研发,中国人从来都是在别人的封锁中开出花来。
这种在困境中求突破的智慧,是刻在骨子里的。
结语
路难走是真的,但能走到终点也是真的。
三十多年前的日本没能跨过的坎,咱们一定能跨过去。
因为我们有十四亿人的同心协力,有越挫越勇的坚韧。
中国人民,从来不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