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的生命是唯一的,因此很多人都会对死亡感到恐惧。而正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们更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面貌。历史上的明朝便是一个充满血性和英雄的王朝,然而当它走向灭亡之时,许多英雄人物也应运而生。其中有一位人物,他曾被囚禁在清朝的监狱中,在临刑之前,他大声喊出了八个字,这一喊竟然让刽子手在瞬间跪下磕头,令人惊叹。
这位人物就是左懋第。他从小便是一个充满才华的青年,拥有远大的抱负,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步入仕途,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当他真正进入官场时,却发现自己太过年轻,才刚开始接触政治,就遇到了明朝末年朝堂腐化的问题。当时朝中的官员们腐败不堪,百姓疾苦,国家已是风雨飘摇,左懋第本希望凭自己的力量来挽救这个日渐衰弱的朝廷,然而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
当时,许多人都选择迎合权贵,靠附和上级来升官发财,但左懋第并不是这样的人。他一直记得母亲的教诲,母亲常常告诉他,要做一名清廉的好官,而他一直将此视为自己人生的信条。可惜,在那样一个腐败的政权中,保持清正廉洁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崇祯皇帝自尽的消息传来,左懋第的母亲深受打击,竟选择了绝食自杀。当时,左懋第也曾想随母亲一起赴死,但他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并非因为他害怕死亡,而是因为他得知明朝虽然灭亡,但仍有一线生机。明朝的遗孤逃往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并继续与清朝对抗。左懋第认为,只有活着,才能为国家和人民争取更多的机会。
于是,他来到南明朝廷,投身其中,试图为南明出一份力。尽管南明的存在如同一根苟延残喘的生命线,灭亡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但他依然决心效忠。他加入了主战派,坚信只有继续抵抗清朝,才能为国家争取一线生机。然而,南明内部却分为主和派与主战派,主和派当时占据了上风,他们认为与清朝和解是保全自身的唯一办法。甚至有些大臣认为,李自成才是南明的最大敌人,和清朝和解,才是最现实的选择。然而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一旦李自成被消灭,南明还能存活多久?
尽管主和派占据上风,但在当时的南明朝廷内,主和派没有人愿意主动去求和,因为这样会背上极大的骂名,并且他们畏惧多尔衮的威胁。最后,主和派推举了左懋第,夸赞他是个合适的人选。皇帝听后认为左懋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便任命他前去求和。
然而,左懋第原本是主战派的坚定支持者,却被派去执行这项任务,实在是让人感到荒唐。尽管他内心不愿,但他深知君命难违,只得硬着头皮去。出发前,他已经做好了可能无法归来的打算,并且交代好了后事。
到了清朝,左懋第和随行人员果然受到了种种刁难。首先,他们住的地方让他们非常为难,左懋第代表南明前来,应该受到相应的礼遇,但多尔衮却安排他们住在不合规格的地方。左懋第一番据理力争,最终才被迁移到鸿胪寺。然而接下来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清廷甚至威胁他们剃发,否则就会处死他们。尽管如此,左懋第依然毫不畏惧,坚持自己的立场。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有人开始害怕,悄悄剃发。左懋第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直接将其处死。
多尔衮愤怒之下,将他们囚禁起来,并威胁要处死他们。尽管如此,左懋第始终不为所动。多尔衮多次劝说,只要左懋第归顺自己,便可获得高官厚禄。左懋第曾是一个才子,多尔衮显然不愿轻易杀死他,因为许多明朝的大臣投降,才使得清军能够迅速入关。然而,无论多尔衮如何劝说,左懋第始终未曾改变心意。最终,多尔衮无奈下令处决。
在行刑前,左懋第大喊了八个字:“宁为南鬼,不为北王”。这一声呼喊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刽子手竟然忍不住跪下磕头,眼泪如雨下,久久不愿动手。最终,在监斩官的催促下,刽子手才动手,左懋第殒命。多尔衮大概也没有料到,这位书生出身的左懋第,竟然如此坚定,拒绝投降,最后只得亲手处决他。
左懋第确实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作为一个清朝的死囚,只要他愿意投降,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但他却在临刑前大声呼喊出“宁为南鬼,不为北王”的八个字,这八个字深深触动了每一个在场的人,甚至连刽子手都为之一震,跪下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