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曾提出一个问题,令赵云感到摸不着头脑,而诸葛亮却冷汗直流。《三国演义》将刘备视为正统与正义的化身,由此对他及其部下的赞美如滔滔江水般不绝于耳。鲁迅先生对此也曾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批评,指出这类高大上的人物往往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性格特征。更何况,往往那些外表光鲜,言辞坚定的人物,实际上可能比真正的小人更具威胁性,让人倍感难以应对。
早前,曹操曾非常欣赏刘备。在我看来,曹操是一个善于发现他人优点并且真心赞美的人。尽管他在赞赏他人时,偶尔会出于自身地位的考虑,借此拉拢人才或者提升自己的形象,但大体上,曹操所言多是真知灼见。他曾直言,真正的英雄,只有两位,他是其一,刘备则是其二。曹操心里清楚,尽管刘备当时势力微弱,但刘备与他本质上是同类人,都怀有宏大的抱负,且具备实现这些抱负所需的能力与人格魅力。虽然曹操崎岖多变,刘备也并非软弱无能的角色。自然,曹操的赞美之词,表面上看似诚恳,实则暗藏刀锋,深谙其意者,需有非凡智慧。
刘备在攻打吴国失败后,身体状况日渐恶化。那时,他已经63岁,在古代这个年纪相当不易。虽然当时只是痢疾,但刘备这些年来东奔西跑,积累的旧疾逐渐显露出严重的后果。在他意识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召集了诸葛亮、赵云和自己的儿子刘禅到身边。他并没有急于安排刘禅完成自己的事业,而是希望他的儿子能够成为一位明君,具备仁德之心。同时,他对赵云叮嘱道,要好好看护刘禅。这些话虽显得简单明了,但刘备对诸葛亮的提问却耐人寻味:他问诸葛亮,凭你的才干,足以胜过曹操之子曹丕十倍,你认为我儿子当上君主是否合格?随后,他又给出了自己的暗示:若刘禅合格,你就忠心辅佐;若不合格,那就看你怎么处理。赵云对此感到一头雾水,完全不明白主公的用意。但另一方面,诸葛亮则已是冷汗直流,心中掀起了波澜。
刘备自己的回答实际上并没有提供真正的解决方案,用通俗的话来说,这几乎是站在原地打转。真正的答案仍然需要诸葛亮来解答。诸葛亮面临的问题,也就是用他的一生来回答刘备提出的“刘禅是否具备当皇帝的资格”。作为臣子,忠于君主永远是必然的选择。即使刘禅在素质上不尽如人意,诸葛亮依旧需要对君主保持忠心。如果诸葛亮选择了不忠,那刘备与赵云此前所说的话就成了有力的佐证,赵云势必会对诸葛亮的立场做出反应。
正因为诸葛亮洞悉刘备所问之意,他将自己的忠诚与信念化为行动,精心辅佐刘禅,继续践行驭下之术这一深奥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