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苏联的工业水平基本恢复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状态。尽管苏联在工业化方面进行了一些努力,然而与美国在“咆哮的二十年代”取得的经济繁荣,以及德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相比,苏联的经济成就显得相对滞后。斯大林深知这种差距,迫切希望能有所突破。
因此,苏联启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意图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方式推动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此计划要求全国人民都要全力投入重工业的发展,目标是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经济现代化和工业的迅猛增长。然而,苏联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要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如何获取必要的原始积累?
答案是:从农民那里获取。为了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所需的原始资本,斯大林决定在扩展现有工业的同时,于1929年11月通过了农业集体化政策。到1933年底,苏联几乎所有农民(99.8%)都被迫加入了集体化。然而,农民的反应却是极度抵触的,因为土地和财产的强制剥夺,给他们带来无法承受的痛苦。可以说,这一举措几乎像是夺走了他们的“父母”。但斯大林毫不留情,他明确表示:“反对集体化的人,都是共产主义的敌人。”那些不愿意合作的农民,要么面临死刑,要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在高压下,农民们不得不交出个人土地和财产,加入国有农场。尽管如此,许多农民依旧用行动表达了他们的愤怒和不满:屠杀家中的牲畜、焚烧农具和种子。这一系列行动导致了苏联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估计有600到1000万人因此丧命,仅乌克兰就有约300万人死于饥饿。但斯大林对此毫不在乎,因为他认为,国家的命运比农民的死活更为重要。
在这一过程中,苏联的农产品产量减少了7.8%,然而国家的收购量却增加了150%,并且支付的价格非常低廉。实际上,这些差价便是苏联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来源。斯大林将这些剥削的资本投入到了工业建设中。
然而,苏联如何获得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呢?答案竟然来自于他们的死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苏联能够与这些国家合作,堪称幸运。1929年,美国陷入“大萧条”,经济崩溃,工人失业,资本无处可投。此时,斯大林向美国发出了邀请:“快来生产吧,我来买!”这一呼吁立刻得到了回应,许多美国企业纷纷送来技术援助。
到1931年,苏联收到来自美国的124个技术援助项目,涵盖冶金、工业机械、农业机械、飞机等多个高科技领域,总价值高达4000万美元。许多美国工程师为了生计,也纷纷投身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例如,第聂伯河水电站由美国专家用美国设备建造,高尔基汽车厂得到福特公司援助,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设备则是从美国拆卸后运往苏联。
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些国家不仅提供了技术援助,还向苏联提供了高达17亿美元的贷款。美国并不惧怕苏联借款,也不关心苏联是意识形态上的敌人,唯一担心的就是苏联不跟他们做生意。毕竟,在国际政治中,永远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凭借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苏联面临着如何正确运用这些资源的问题。斯大林选择了强制性计划经济,确保苏联工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起初,计划经济的目标是有序发展,避免出现产能过剩等问题,而非单纯的强制命令。然而,斯大林的做法充满强制性,他将工业企业组织成“一长制”体系,要求下级无条件服从上级命令,上级则需遵循更高层次的指示,所有命令最终都由斯大林下达。
在这种高压管理下,任何不服从或未完成任务的干部和工人都会面临劳动改造甚至枪决的惩罚。作为回报,苏联则为工人提供了优厚的福利待遇,包括实行8小时工作制,并优先分配面包和米面给工人。在严惩与优待并存的情况下,工人们不得不投入到这场工业化运动中。
到了1937年,苏联超额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钢铁产量达到1770万吨,煤炭产量达到1.28亿吨,发电量更是突破了365亿度。同时,苏联还建成了6000多家企业,涉及钢铁、飞机、汽车、化学、重型机械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不仅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占据了全球工业总产值的10%。
到了1941年,苏联的工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惊人的17%。在这期间,重工业的比重从39.5%上升至61%,机械制造业的产值也占据了整个工业产值的30%左右。可以说,斯大林的目标已经实现,苏联完成了从落后农业国向强大工业国的转型。
而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重工业基础设施都得到了美国的技术援助。斯大林曾直言:“在我们所有重工业工厂中,约三分之二是在美国的技术援助下建成的。”而未提及的另外三分之一,则是在德国、英国、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和日本等工业国家的支持下建成的,其中也包括了美国在欧洲的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