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期,突厥一直是唐朝北境的一大威胁。在唐朝建立初期的局势与西汉初期极为相似,西汉当时也遭遇了匈奴的侵扰,而唐朝则面临突厥的威胁。两者都在刚刚建立的阶段就遭遇了外族的压迫和挑战,导致初期政权面临不小的压力。到了武德九年,唐朝建立未久,突厥便开始对唐朝展开了侵扰。
突厥的可汗颉利率领数万大军南下,虽然他的兵力相对不算庞大,但他的军队依然不容小觑。突厥军队行踪极为迅速,横跨南北,动如脱兔,几乎未曾停歇,行进过程中不劫掠民众,仅仅是简单的勘察和侦查,然而其覆盖的地域之广,历史上罕见。唐朝的密探很快发现了这一动静,并开始做出应对。然而面对突厥的突然举动,唐朝虽然有一定的准备,但并未充足。毕竟唐朝才刚刚建立,很多防御措施和军事力量还未完全整备。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功臣之一,其在唐朝版图扩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可以说大部分疆域都是李世民的功劳。
当唐朝得知突厥准备进攻的情报后,初步分析认为,颉利此次南下主要是为了侦察道路,探查大唐的虚实,为未来的进攻铺路。唐朝当时已处于北方军事动荡之中,北疆局势动荡不安,李渊也在急切等待着战报的传来。若李靖和屈突通未能战胜颉利,李渊很可能会重新启用李世民亲自出征。
然而,随着战局的发展,李靖和屈突通成功打败了颉利,最终使得李世民失去了亲征的机会。武德九年四月二十四日,突厥颉利可汗亲自率领三万精锐骑兵进行侦查,唐朝的李靖将军率领一万江淮骑兵迎战。双方在灵州八十里外的峡口集镇西的野狼坡展开了激烈的骑兵对决。
这场战斗规模庞大,唐军的江淮骑兵数量相对较少,总数不过万,而突厥军则人马众多。唐军的编制相对较为精简,共有十个军府,每府约千人,虽为中等编制,但与突厥的精锐骑兵相较,依然显得力不从心。面对突厥的几万大军,唐军只能依靠智慧进行战斗。
李靖深知,当前的局势非常严峻。突厥铁骑虽然是客军,但已经在这一带徘徊了数月,熟悉地形并得到了充分的休整。而唐军却刚刚行军多日,士气疲惫,兵力远逊色于敌人。在这种情况下,李靖决定坚守防线,依靠阵地作战来拖延突厥的进攻。
战斗中,李靖采取了背山而阵的防守布局,阵中兵力分布极其紧凑。正面只布置了约五千骑兵,中央军约三千,另外两翼共计约两千余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突厥的金狼骑兵分为三军,中央军有一万骑兵,左右两翼各有五千骑兵。双方在野狼坡展开了惨烈的混战,数万骑兵交织在一起,战场上人喊马嘶,弓箭声响彻云霄,几乎所有的突厥将领耳朵里充斥的都是战斗的声音。
突厥人多年来的骑马生涯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战斗直觉。屈突通的骑兵一进入战场,立即就被突厥方面的眼睛盯住了。经过一番激烈交锋,李靖和屈突通最终成功击败了颉利可汗,突厥大军被迫撤退。这场胜利对唐朝至关重要,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然而,正是由于李靖的成功,李世民未能亲自带兵出征,最终在长安的宫廷内,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间为争夺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李世民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这一事件改变了整个唐朝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