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失去荆州,这一事件不仅深刻影响了三国历史的走向,还使得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了一种讽刺。因为他曾提出外联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目标,却未能实现,而荆州与益州的战略布局也因关羽的失败而无法施行,形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局面。
有观点认为关羽的失败应归咎于刘备和诸葛亮,认为他们没有提供足够的兵力和粮草支持。然而,仔细分析三国的历史资料,我们会发现这种指责是不公正的。诸葛亮当时主要负责后勤,并且是刘备阵营中的一个军师,地位虽然重要,但在决定军务时却并未完全左右刘备的决策。与此同时,刘备也并非故意不支援关羽,事实上,他的手头紧缺,实在无法分配更多的兵力和物资。而且,刘备已经为关羽提供了一副好牌,遗憾的是,关羽却未能好好利用。
回顾历史,建安二十五年之前,关羽是刘备集团的实际“二号人物”,而非诸葛亮。历史并未提到“诸葛亮交给关羽荆州印信”之事,这只是后来的演绎。实际情况是,刘备带着庞统、黄忠、魏延等人进川,荆州的军政大权便完全交由关羽负责。当时,刘备不仅为关羽授予了襄阳太守、荡寇将军等职务,还任命关羽为镇守江北的重要将领。与此同时,诸葛亮主要负责后勤,张飞、赵云等人则分别负责各自的区域工作。
这一战略分工显而易见,刘备既然将荆州重任交给关羽,就意味着关羽在刘备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给关羽授予假节、钺前将军的职权,更是赋予了他行使内政外交的全权。关羽不仅可以代表刘备决定是否发动战争,还能处理许多重大事务——这无疑是刘备为关羽提供的“王牌”。但关羽未能善用这些权力,这也成为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有人批评关羽太过骄傲,但历史上,关羽并非完全如此。事实上,他有时反而显得过于谨慎,这种谨小慎微的性格,反而使得他在做出决策时缺乏果断。特别是在面临外部压力时,关羽往往会过度依赖于古礼,表现出一种犹豫不决的态度。诸如孙权求婚事件,便是他谨慎态度的体现。当孙权向关羽提出联姻要求时,关羽虽然愤怒,却也难以做出强烈回应,只能依赖刘备来解决。
孙权的求婚实际上是向关羽施压,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两国关系,但关羽并未看清这一点。相比之下,若是张飞处理此事,恐怕早就采取了更加强硬的回应。但关羽并未如此,这不仅导致了他与孙权的矛盾加剧,也使得他陷入了两难境地。最终,关羽在拒绝孙权的求婚后,也未能成功维护自己的权威。
更重要的是,刘备赋予关羽的“假节钺”让他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这使得关羽能够自行决定如何处理一些不安定因素,如糜芳和刘封。然而,关羽并未采取果断行动,他虽然有权力做出决定,却常因“王亲国舅”的身份和过于宽容的性格,使得事情最终不了了之。比如当糜芳和刘封屡次不听调遣时,关羽未能用权力来迫使他们服从,反而表现出了过度的容忍。
这其实是关羽在处理内部事务时的软弱。他不仅没能严厉约束自己的下属,还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迟疑。若他当时能像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果断,打击那些不听从命令的将领,或许能避免后来的一系列问题。关羽的失败,某种程度上源自于他无法以铁腕手段整顿内部,这让他错失了应有的控制力。
当关羽在荆州坚守时,他从未向刘备提出任何请求,既未要求更多的援兵,也没有请求其他将领的支持。虽然关羽独自一人守卫四战之地十分艰难,但他也未曾做出过多的抱怨或请求帮助。这种自负和对责任的过分承担,使得他在局势变得复杂时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
同时,刘备的战略意图也十分明确——他将关羽放置在荆州的重要位置,是有深远考虑的。关羽驻守荆州,也让他自己心领神会刘备意图进攻襄樊的计划。尽管关羽身居要职,但却未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错失了许多应有的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