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说法:20世纪属于美国,21世纪属于中国。但时至今日,情况真的如此吗? 美国如今最大的对手,实际上是它自己,正如我们最大的挑战也来自我们自己。美国的崩溃,唯一能够推动它的,也只能是美国自己;我们面临的压力,最终要克服的,也只能是我们自己。 回顾20世纪,美国的确曾非常强大,然而差一点,它就被自己的问题拖垮了。 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上任不久后的一次演讲中提到:现在的孩子长大后,将是历史上第一个生活水平低于自己父母的世代。这番话的背景,是当时美国面临的深刻经济危机。克林顿此言意在激发美国人对未来的警觉,并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复兴计划。这一时刻,也许是美国20世纪最具危机感的时刻之一。 进入21世纪,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2001年9月11日的911事件,这使美国深陷反恐战局,把外交政策的重点从亚太转向了中东,导致了美国几十年的战略重心转移,反而给中国提供了喘息的机会。第二件事是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使得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了脚跟,逐步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如今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几乎占全球三分之一。 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就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那时,中国经济奇迹的话题遍布世界,全球的投资焦点和新兴市场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国。正因此,出现了20世纪是美国的,21世纪是中国的这一说法。 然而,时光来到2024年,21世纪已经过去了五分之一,中国似乎陷入了与日本90年代类似的困境,许多人开始产生怀疑,21世纪的今天,是否依然属于我们? 从曾经的世界经济奇迹,到如今的老龄化问题和沉重债务负担,所有的变化看似难以理解,但仔细想来,又似乎有着深刻的缘由。 回顾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风靡一时,许多年轻人满怀梦想,毕业后纷纷投身创业市场,希望通过做PPT、拉投资、开公司来实现财务自由。尽管许多人在这条路上亏损了自己的积蓄,但那时的创业氛围,确实充满了活力与希望,很多人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然而,十年后的今天,创业的话题似乎不再热度十足。如今,创业已变成了很多加盟商的生意。曾经人人希望成为下一个互联网巨头,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现在,很多人选择了躺平,不再追求事业上的突破,甚至有些人选择不谈恋爱、不结婚。
宏观经济的数据可能变化不大,但个体的情绪和态度却在发生明显变化。过去,我们可能只在富士康和中小型工厂看到年轻人那种死气沉沉的面容,那些年轻人一边低着头看手机,一边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如今,这种状态已经蔓延到地铁和CBD的写字楼里,年轻人看上去疲惫不堪,仿佛工作并非是在办公室,而是在流水线。 这种变化究竟从何时开始的?或许是2022年,或许是2008年,甚至可能是2018年。这三个年份分别代表了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这些时间节点,在未来的历史书上,恐怕会是重要的考点,尽管我们可能永远也见不到那一天。 历史并非一个简单的轮回,但一想到百年后,后人会记得我们亲眼见证过的这些事件,我不禁感到时空仿佛在某一刻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这些时间节点,让原本属于我们独有的21世纪,变得不再那么确定。 其中,最轻微的影响,或许就是房地产问题。尽管房地产在中国家庭资产中占据了70%的比重,但房价的暴跌,实际上就是一个负债和还债的过程。即便有些人失去了房子,只要生活质量没有发生大问题,身体依然健康,当资产负债表的压力逐渐减轻时,翻身的机会依旧存在。 然而,我认为,房地产的影响在十到二十年内就会消退,真正深远的影响,可能来自地方债务问题和国际局势的变化。 二十年前,正值世纪之交,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加入WTO,那是中美关系的蜜月期。1980年至2010年这三十年间,我国年均GDP增长超过了10%。但如今,欧美国家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一旦他们的竞争意识强烈起来,这种压力显然远非房地产问题所能比拟,可能需要以五十年甚至百年为单位来应对。 而且,近年来,出国移民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过去两年每年都有超过31万人离开,比2019年前十年每年约19万人增长了62%。这背后反映的,正是经济上的深层次问题。 为什么这些年来,离开的人增多了62%?直接的原因,仍然是经济因素。 新冠疫情后,很多人寄希望于报复性消费的到来,但现实并未如预期。2020至2024年这四年间,中国国民的存款总额超过了此前十年的存款总和,其中有超过50%为定期存款。社会普遍的消费降级情绪,已如同瘟疫般蔓延开来。 个体选择节约,似乎是理性的决定,但放到宏观经济上,这却可能带来灾难。一个人的消费即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当大家都选择减少消费时,企业的营收下降,利润减少,招聘需求减少,导致更多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纷纷啃老。 这样,经济就陷入了一个长期的恶性循环。 但问题远不止这些。 如果说国际形势的变化是五十年为单位的周期,那么我们自己内部的问题,同样也需要面对。其中最为紧迫的,便是人口问题。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了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可能会降至10亿以下,甚至在最极端的情况下,降至4亿人左右。而印度的人口将在同一时期达到15亿人。这意味着,未来几十年,国际投资的重心和发展重点将不可避免地从中国转向印度。 如果我们想要在21世纪抓住机会,就必须避免陷入孤立主义的困境。世界上,发达国家依然以欧美为主导,如果我们与欧美全面对抗,必然会面临他们的围堵。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我们都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分化策略虽然可行,但它的效果已经不如战国时期那样明显。在与欧美的竞争中,我们只能提升自身的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竞争永远离不开合作,即便是最激烈的竞争,也无法避免相互依赖。 即便是俄乌战争,粮食合作依旧在持续。 今天我们是否还属于21世纪?这个问题现在或许难以回答,但可以确定的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后,我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这些挑战不仅仅包括国内的债务和人口问题,还有国际地缘政治的复杂变化。 90年代的日本,仅仅处理一个问题就已经焦头烂额,而今天的我们,面临的是两大难题。前路虽然充满艰险,但正是这些挑战,成就了我们的独特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