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的甲申之变,令时任大明辽东总兵的吴三桂一夜之间成为了历史的焦点。那时,国内大顺军在四处扩张,外有清朝军队虎视眈眈。手握五万精锐关宁雄军的吴三桂,迅速成为了关乎天下局势的关键人物。在两难境地中,吴三桂最终做出了选择,他投降清朝,使得清军顺利突破山海关,直捣中原。而与此同时,原本意图自立为大顺开国皇帝的李自成,在清吴联军的打击下屡战屡败,最终走向灭亡的命运。
然而,吴三桂的历史罪名远不止于此。随着清军的入关,吴三桂不仅带领清军一路南下,斩关破敌,还亲手擒杀了大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而在清朝建立后的某个时刻,吴三桂反叛起义,给国家带来了无尽的战乱。正因如此,连朝鲜史书也指责他“其罪有浮于自成,天下万世之逆贼也”,这让他永远蒙上了叛徒的污名。诗人吴伟业在其诗《恸哭六军俱缟素》中,深刻刻画了吴三桂放清军入关的丑恶形象,至今仍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河北秦皇岛的最新考古发现却揭示了吴三桂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刻的历史人物——佘一元。尽管在清朝的官方记载中,佘一元被视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曾任礼部仪制司郎中并主持编纂《山海关志》,但通过秦皇岛学者整理的地方史料《临榆县志》和《关门举义诸公记》,我们得知佘一元实际上是山海关士绅的领袖人物。
《关门举义诸公记》中记载了吴三桂奉命援助京师时的情形:“吴三桂奉诏入援,兵五万人,号称十五万人。进至玉田闻京师已陷,旋兵山海关,召邑中绅士与议。诸公以大义劝之,于是南郊阅兵,凡一切粮饷、城守事宜,众慨然任之,歃血为盟,遣人东乞王师,又遣人绐贼缓师”。在听闻京城陷落的消息后,吴三桂犹豫不决,急需求助于山海关士绅。这一方面是因为吴三桂的军队缺乏足够的粮饷支持,另一方面也由于他无法得到外界援助,故而依赖当地士绅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山海关士绅首领佘一元等人提出了两条策略:“乞王师”和“缓贼师”。所谓“乞王师”便是指引清军入关,“缓贼师”则是指故意拖延时间,制造虚假降书来迷惑李自成,为清军入关争取时间。
为了确保计划的成功,佘一元的好友李友松等六人被派往南方伪降李自成,佘一元等五人则迎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于威远台。权衡过后,吴三桂最终听从了士绅们的建议,选择了投降清朝,灭了大顺。李自成在4月21日带领六万大军到达山海关,与清军激战一日,占据上风,但第二天清军已经抵近山海关,至23日辰时(即早上8点),清军大举入关,李自成不得不撤退回京。李自成虽然在战场上处于优势,但未料到清军会突然介入,且由于进军迟缓,错失了最佳时机。如果李自成能够提前几日发动进攻,或许天下局势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李自成进军迟缓的原因,正是中了山海关士绅所布下的“缓兵之计”。等到李自成意识到自己中计时,清军已然南下数日,无法挽回局面。虽然佘一元等山海关士绅的举动,直接导致了历史上改变明清格局的山海关之变,但令人惊讶的是,佘一元在编纂《山海关志》时,竟对这些内幕没有丝毫提及。直到两百多年后,曾参与“乞迎王师”的程印古的九世孙程儒珍,在整理家族旧资料时,才揭示了这一历史背后的真相。
山海关士绅的选择,实际上代表了当时许多人对明朝灭亡的态度。在明朝末年的历史大潮中,许多士绅纷纷选择与新兴的清朝结盟,而非坚守旧朝。这种态度,类似于清朝慈禧太后在面对八国联军侵华时所言的“宁与友邦,不予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