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起了对沈阳北大营的猛烈攻击,标志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中国人民随之展开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战。那么,为什么日本侵略军会首先选择攻占北大营呢?北大营又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地方呢?
北大营是沈阳地区一座规模宏大的军营,建于1907年。为了加强奉天(今沈阳)北部的防守,当时的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下令修建这座兵营。因为它位于沈阳城北,距离市区约七八里,所以得名“北大营”。营地长近2000米,宽约2000多米,占地超过400万平方米,是当时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策源地。进入民国后,北大营成为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的东北军驻扎与训练基地。
北大营的建筑按照连队、营队、团队的规模设计,四周环绕土围墙和壕沟。四个门口(南、北、东、西)都设有哨所,防守严密。南北门外是街道与居民区,而东侧则新增了一个团的营房。在“九一八”事变前,东北陆军第七旅驻扎在北大营。该旅下辖的三个步兵团分别按顺序驻扎,从东到西分别是第619、第620、第621团。
第七旅是东北军的精锐部队,旅长王以哲中将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受张学良的赏识。1929年,东北军曾在北大营举行过盛大的阅兵式,展示了包括法国雷诺坦克、105毫米大炮、装甲车等最先进武器。当时的日本《朝日新闻》也称第七旅为“东北军的精锐”。第七旅的兵力在7000到12000之间,具体数据有所不同,但足以显示其强大的战斗力。
然而,事变发生前的几年,日本关东军已多次在东北地区进行实弹演习,甚至模拟攻占北大营和沈阳。这些演习和行动表明,日本的侵略意图已逐渐显现。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的几年,东北的防线出现了空虚。东北军的主力因应对中原大战和讨伐石友三的战事,已陆续撤离东北,导致东北防线防守薄弱。驻守在沈阳的东北军主要是北大营的第七旅,还有一些其他附属部队。为了应对可能的日本进攻,北大营的士兵设定了“见机行事”的防守方案。
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20分,日本关东军在柳条湖段爆破南满铁路,并反诬中国军队为破坏者。借此为名,关东军迅速开始炮击北大营,随后步兵从四面八方翻墙进入营地发起进攻。
当时日军的总兵力大约1.04万,但仅由600名士兵组成的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就敢于进攻驻守着几千人的东北军北大营,几乎令人难以置信。此时,东北军的“抵抗不准”政策使得防守松懈,许多指挥官都未在岗,旅长和团长等高层指挥人员多数都在家中。
随着日军的攻势推进,东北军驻守北大营的士兵几乎没有反抗。当时的军官们接到命令:“不准抵抗,缴械任其缴械”,面对日军的入侵,只有少数士兵和一些军官试图进行反击。然而,事发当晚,东北军的指令是“无条件投降”,军人的抗争最终未能改变结局。
经过激烈的冲突,尽管第七旅部分官兵顽强抵抗,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北大营的失守。经过一夜的激战,到19日早晨,日军完全控制了北大营,并将其焚毁。
日军的进攻持续展开,步兵第二十九联队也开始进攻沈阳城。由于中国方面接到“不抵抗”命令,沈阳的防御几乎崩溃,直到19日早晨,沈阳已经完全沦陷。
尽管北大营沦陷,但这一战斗却成为中国14年抗日战争的起点,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抵抗斗争开始。数月内,东北地区组织了30多万义勇军,迅速展开反抗,激烈的抗日斗争在东北大地燃起火花。日军的铁蹄未能将民族精神摧毁,反而激起了更为坚决的反抗。
“九一八”事变的后果深刻影响了整个东北的局势,但它也为日后中国各地抗日力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