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92年,临终前一年,高太后成功掌控了孙子宋哲宗的权力。她为他安排了婚事,将比哲宗年长三岁的孟氏,立为皇后。孟氏是宋仁宗时期马军都虞候孟元孙的孙女,且在当时成为了高太后的一步棋。为了避免“勘婚”可能产生的不合适的婚配,高太后直接跳过了这一步,甚至未曾让哲宗看过台谏的文字。她首先在四月初发布诏令,确定孟氏为皇后,接着四月中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这样的安排在宋朝319年的历史中可谓是前所未有。
哲宗虽然缺乏实权,却只能表面上笑着迎娶孟氏,内心的反感无可避免。他无法反抗高太后的安排,也无法改变已定的命运。此举标志着高太后在宫廷中势如破竹,垂帘听政的她巧妙地架空了哲宗,朝中大臣大多为守旧派人士,而哲宗的身边也处处受到高太后人马的监视。她通过一系列手段,将一位顺从自己意愿的女子立为皇后,彻底压制了哲宗的权力。
然而,哲宗心中的怨恨积聚到极点,誓言复仇。他将高太后以为的稳固控制视作一场黄粱一梦。次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得以亲政,早已埋藏的仇恨开始喷发。哲宗开始任用变法派,打击守旧派,并公开称高太后为“老奸擅国”,甚至几乎废除她死后的所有荣誉。
至于孟皇后,尽管她为人温和,未曾有过飞扬跋扈的举止,但她与哲宗的婚姻本就不合适。哲宗一直对她心生不满,最终将她废除。通常,废后的命运十分悲惨,或默默无闻地凋零,或被遗弃在冷宫。但孟皇后却与众不同,她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与反转,三度被立,二度被废,仿佛她的人生注定与权力的博弈纠缠在一起。
孟皇后一生中经历了三次立后,两次被废。即便是在宋哲宗去世后,她依旧与宫廷的权力斗争紧密相连。她的命运似乎始终未曾停止波动。宋哲宗去世后,继位的宋徽宗受到了向太后的影响,依然任用守旧派,因此孟皇后在这一时期得到复位,称为元祐皇后。然而,向太后在一年后去世,徽宗改变了政策,开始扶持变法派,孟皇后再度被废除,最终回到瑶华宫,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然而,命运再次改变。北宋灭亡后,孟皇后因瑶华宫失火先后迁居于延宁宫,而后又因延宁宫失火转移到相国寺前侄子的家中。就在此时,金军南下,徽、钦二帝被掳走,王公大臣和后宫妃嫔也未能幸免。然而,孟皇后因未住在宫中,且早已被废,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难。
随着金人支持张邦昌建立伪楚政权,孟皇后再次被召回。由于她是哲宗所立,且在宫廷中有一定影响力,她被恢复并垂帘听政。与此同时,赵构在北宋灭亡后虽然并非皇位继承人,却因无其他竞争对手,最终南渡建立了南宋,成为宋高宗。孟皇后在这一时期再次成为权力的关键人物。尽管她并未渴望权力,但她依旧被立为元老,协助赵构稳固政权。
然而,时局变幻无常。南宋建立不久,苗刘之变爆发,赵构被迫退位,三岁的太子赵旉继位。乱军甚至要求孟皇后再次垂帘听政。她在处理政治动荡的同时,积极派遣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帮助镇压乱军,最终成功平定了乱局。乱军平定后,孟皇后再次撤帘,不再插手政事。
在公元1191年,孟皇后这位历经沧桑的女性在岁月的磨砺中去世,享年八十余岁,谥号昭慈献烈皇后,葬于会稽县上皇村。回顾孟皇后的一生,可以说她是一个典型的政治牺牲品,始终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身处权力的斗争漩涡中。她既是后宫与皇权争斗的牺牲者,又是守旧派与变法派斗争的牺牲者。然而,她能在多次波动的命运中识时务,知进退,最后不仅没有落得寂寞的结局,反而得到了一个相对善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