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67年,朱元璋派遣徐达和常遇春率领25万大军北上中原,这一举措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南至北的统一先例。而500多年后,蒋介石效仿明太祖,再度发起北伐,最终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1926年7月的北伐誓师,到1928年12月张学良通电东北易帜,蒋介石仅用18个月的时间,便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若与朱元璋16年的艰苦北伐相比,蒋介石可谓创造了不朽的功业。如果蒋介石的生命此时戛然而止,他无疑会被载入史册,成为不朽的历史人物。但现实却是,蒋介石不仅生命延续,而且亲手摧毁了自己所建立的功业。
有观点认为,蒋介石是一个政治高手,但在军事上却显得稚嫩。这种看法未必完全公正,至少在他初次出任军中指挥时,蒋介石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
1925年,陈炯明率军反攻广州,蒋介石临危受命,担任东征军总指挥,带领3000名黄埔军校学员,在惠州与陈军展开激烈战斗。蒋介石接到命令后,迅速指挥部队兵分三路,全力攻城,最终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成功占领惠州,歼敌3000余人,陈炯明残部不得不狼狈逃窜。
这场战斗让蒋介石积累了大量声望,战争结束后,由于廖仲恺遇刺和汪精卫出走,蒋介石迅速巩固了自己在国民党内的地位,最终成为党政军的最高领导者。随后,他宣告北伐,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由南至北的统一进程,而那时他年仅41岁。
在北伐期间,蒋介石可以说步步为营,策略得当。当时,国内大小军阀数十个,蒋介石为了让这些军阀为自己所用,采取了一系列联合与拉拢的策略,最终使得吴佩孚和孙传芳孤立无援,他集结力量,逐个击破。
蒋介石最初的联络对象是北方的冯玉祥,之后又通过川、黔两省军阀牵制滇、鄂两军。而蒋自己则从广西出发,联合唐生智一同进攻长沙,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北伐仅历时18个月便告成功,蒋介石也因此声名鹊起,成为全国瞩目的风云人物。然而,这场胜利之后,蒋介石面临的却是长达几十年的困境和失败。
1930年,蒋介石与新的军阀们展开了“中原大战”。面对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反攻,蒋介石凭借60万大军的优势,最终击败了对方,虽然战果尚可,但与北伐的辉煌相比,这场战斗并不算成功,也成为他后来的少数几次胜利之一。
当日本全面侵华后,蒋介石始终期待国际干预,并坚守“不抵抗”的政策,最终导致了淞沪战场的大败,几十万国军溃败,局势逐渐恶化。这仅是个开端,接下来,日本的侵略速度加快,短短几个月内,多个省会和146座城市相继陷落,6000多万百姓在蒋介石“让步”政策下遭受日寇的蹂躏。
而在内战方面,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也是频繁出动,兵力从最初的十万增至三四十万,尽管如此,每次围剿都未能成功,反而为红军提供了壮大的契机。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再度策划了解放战争,信心十足,认为自己手握420万兵力,加上美国援助的武器装备,胜利就在眼前。然而,接下来的战斗却让蒋介石深感失望。
辽沈战役中,蒋介石固执要求卫立煌回援锦州,最终导致廖耀湘兵团全军覆没,国军的47万兵力被消耗殆尽。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再次要求杜聿明解救黄维兵团,还派出“猪将军”刘峙指挥作战,结果国军在粟裕指挥下大败,损失55万兵力。这两场战役让蒋介石的战略优势彻底崩塌,战前的自信也随之消失。
经过三大战役与南线战事,解放军通过一年防守、两年反攻,最终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寻求撤退。蒋介石拟定了三条撤退路线:一是守住西南,依靠地形与解放军对抗;二是固守琼州海峡,以海南作为大本营;三是退守台湾,与解放军隔海对峙。最终,他决定选择第三条路线,因为台湾岛相对容易防守,且解放军的空军与海军暂时无法攻破。
为了确保撤退顺利,蒋介石派遣亲信陈诚提前前往台湾稳定局势,并指派他负责在岛上进行全面建设。陈诚接受任务后,迅速动员准备,为蒋介石的撤退提供了重要保障。
1949年12月,蒋介石在国内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最终选择离开大陆,带着儿子蒋经国和一些高官通过飞机逃往台湾。随着蒋介石一起逃往台湾的,还有大量国军官兵及家属,约60万士兵,数千辆坦克和战机,一同撤往宝岛。
尽管蒋介石手中仍拥有相对强大的兵力,但他的指挥体系早已动摇,国军的士气也早已丧失殆尽。蒋介石的逃跑,不仅仅是因为军事上的失败,更因为他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蒋介石的现实主义策略,让他忽视了民众的力量,最终导致了他在历史舞台上的失败。
蒋介石虽然可以依赖资本家和地主提供资金支援,但这种依赖却让国民党越来越与人民疏远。蒋介石的“宏图霸业”终究是空中楼阁,注定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