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在英语里不叫"Hollander",而叫"Dutch",这个看起来完全搭不上边的称呼,背后却有一段让人哭笑不得的历史。
说起来,这事儿得怪英国人当年的口误了。
16世纪,荷兰正忙着打独立战争,招了一大批德意志雇佣兵过来帮忙。
英国人一看这些人,张口就把德语"Deutsch"说成了"Dutch",结果这个叫法就这么传开了。
几百年过去,全世界都跟着这么叫,荷兰人自己也习惯了。你说这算不算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口误”?
16世纪的低地国家日子可不好过。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把这片土地当成自己的钱袋子,税收一茬接一茬地往上加。
当地人信新教,西班牙却强推天主教,还派了宗教法庭过来查异端。奥兰治亲王威廉看不下去了,1568年站出来组织抵抗。
威廉这人有点意思。他家族在德意志地区有大片领地,自己会说德语、法语、荷兰语好几种语言。
打仗需要钱,更需要人。威廉把目光投向了德意志地区,那里的雇佣兵以能打仗出名。
大批德意志士兵涌入低地国家,他们操着一口"Deutsch"(德语),跟着威廉对抗西班牙大军。
英国人这时候在旁边看热闹。他们跟西班牙关系也不咋地,对荷兰独立战争挺关注。
英国水手、商人、外交官经常往低地国家跑,看到满大街的德意志士兵,听他们说"Deutsch",就顺嘴简化成了"Dutch"。
这帮人回到英国,逢人就说低地国家的"Dutch"怎么怎么样。
问题来了。英国人嘴里的"Dutch"原本指的是德意志人,可慢慢的,他们把这个词用在了所有低地国家的人身上。
管你是弗拉芒人、荷兰人还是德意志雇佣兵,在英国人眼里统统都是"Dutch"。
语言这东西传播起来不讲道理,英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Dutch"这个叫法就跟着传遍了世界。
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印度人都跟着英国人学,荷兰人成了"Dutchman",荷兰语成了"Dutch language"。
荷兰人自己倒是没太在意这事。他们管自己叫"Nederlander",意思是"低地人"。
"Dutch"这个外号叫就叫吧,反正大家都知道指的是谁。德国人听了可能有点不爽,德语明明叫"Deutsch",怎么就让荷兰人给占了?
1584年7月10日,德尔夫特城里,威廉亲王被一个叫巴尔萨泽的天主教狂热分子开枪打中,当场身亡。
这个刺客是西班牙国王派来的,拿到了两万五千克朗的赏金。威廉去世的时候51岁,独立战争才打了16年,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荷兰人陷入了恐慌。威廉是整个独立运动的灵魂人物,他一死,这场仗还能不能打下去?各省的议会赶紧开会商量对策。
威廉的儿子毛里茨才18岁,正在莱顿大学读书。这个年轻人身材不高,性格内向,平时话不多。谁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扛起父亲留下的担子。
毛里茨没让人失望。他被任命为荷兰执政官和武装部队总司令,马上开始着手改革军队。
当时的欧洲军队打仗靠的是大方阵,几千人挤在一起往前推。这种打法看着声势浩大,实际上指挥困难,士兵训练不足,纪律松散。
毛里茨把古罗马军团的战术书翻了个遍。他把大方阵拆成小单位,每个单位550人,可以独立作战。
火炮也重新编组,机动性大大提高。毛里茨还建立了军事工程学,专门培养修筑堡垒、挖掘壕沟的技术人员。
这套改革花了好几年才见效。1590年代,荷兰军队开始连战连捷。
西班牙人发现对手变了,不再是之前那支乌合之众,而是一支训练有素、进退有序的现代化军队。
毛里茨收复了一个又一个城市,把西班牙人逼到了南部地区。
军事改革还带来了意外收获。欧洲各国纷纷派人来荷兰学习,毛里茨的战术被写进了教科书。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法国元帅蒂雷纳都是他的学生。
后来普鲁士的军事体系也受到荷兰影响。毛里茨没想到,自己为了保卫国家搞的这套战术,竟然改变了整个欧洲的战争方式。
1602年3月20日,阿姆斯特丹东印度大厦里挤满了人。
商人、贵族、普通市民都来了,他们要参加一个前所未有的项目——认购东印度公司的股份。
这家公司不属于某个人或某个家族,任何人都可以出钱入股。出资最少的只花了150盾,最多的投了8.5万盾。
东印度公司拿到了荷兰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这可不是普通的经营许可,公司可以在亚洲建立殖民地,组建军队,铸造货币,跟当地统治者签订条约。
说白了,这是一个拥有国家权力的商业组织。公司的17人董事会权力极大,连政府都不太管得了他们。
股东们很快发现自己赚大了。东印度公司的船队从印度尼西亚运回香料、丝绸、瓷器,利润高得吓人。
一袋胡椒在亚洲买入价可能只要1盾,运到欧洲能卖到20盾。股价涨得飞快,最初买入的股票,几年后价值翻了好几倍。
1609年,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正式开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交易股票的场所。
交易所还搞出了新花样——期货交易。商人们不用等货物运到就能买卖,只需要签订合同,约定未来某个时间按某个价格交割。
这种做法风险大,收益也大。有人靠期货交易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人倾家荡产。
1630年代的郁金香泡沫就是期货交易搞出来的,一株郁金香球茎被炒到能换一栋房子,最后泡沫破裂,无数人血本无归。
金融创新让荷兰成了欧洲的资本中心。各国商人、银行家都来阿姆斯特丹开户投资。
荷兰人用别人的钱发展自己的贸易,用贸易赚来的钱再去投资新项目。
这套玩法在当时是独一份,其他国家都还停留在国王或贵族出钱办企业的阶段。
17世纪的荷兰进入了黄金时代。阿姆斯特丹人口从1600年的5万涨到1650年的20万,成了欧洲最繁华的商业城市。
科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惠更斯研究出摆钟。荷兰成了欧洲最富裕、最开放、最有活力的国家。
威廉亲王来自奥兰治家族,"奥兰治"在法语里就是"橙色"的意思。
这个家族的徽章是橙色的,旗帜也是橙色的。威廉带领荷兰人打独立战争,橙色就成了抵抗的象征,自由的颜色。
荷兰人对橙色的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年4月27日国王日,全国人民都穿橙色衣服上街庆祝。
足球比赛的时候,荷兰球迷把整个看台染成橙色,场面壮观得让人印象深刻。
荷兰国歌叫《威廉颂》,是欧洲最古老的国歌。歌词第一句就是"威廉·冯·拿骚",用的是第一人称,好像威廉本人在唱。
歌里写到他德意志血统的身份,写到对祖国的忠诚,写到为了信仰和自由而战。
这首歌从16世纪传唱到现在,每次响起,荷兰人都会想起那个为国捐躯的威廉。
奥兰治家族的影响力远远超出荷兰。威廉的后代威廉三世后来当了英国国王,把荷兰的金融制度带到了英国。
英格兰银行的创立就借鉴了阿姆斯特丹银行的模式。奥兰治家族现在还统治着卢森堡大公国,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莎是威廉的直系后裔。
荷兰农民也用自己的方式致敬奥兰治家族。16世纪末17世纪初,他们开始培育橙色的胡萝卜。
原本的胡萝卜有白色、紫色、黄色,就是没有橙色。农民们反复杂交选种,终于培育出了橙色品种。
这种胡萝卜产量高,味道甜,颜色还象征着国家,很快就取代了其他品种。今天全世界吃的胡萝卜都是橙色的,这个颜色就是荷兰农民当年培育出来的。
橙色背后是荷兰人的民族认同感。这个国家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却在历史上创造了奇迹。
英国人一个随意的口误,让"Dutch"这个称呼流传了几百年。
这背后关联着荷兰独立战争、军事改革、金融创新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
语言的误传有时候也是历史的见证,每次说起"Dutch",我们其实是在回望那段充满传奇的荷兰黄金时代。
上一篇:原创 为何拿破仑要将路易斯安那廉价卖给美国?1814年4月4日拿破仑退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