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彻底划下了历史的句点。紧接着,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统领了女真各部。登基后的皇太极并没有立刻追究“气死”父亲的袁崇焕,而是决定攻打朝鲜。那么,为什么皇太极选择此时进攻朝鲜呢?难道他不担心袁崇焕趁机对他发动偷袭吗?
首先,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虽然女真与朝鲜之间并没有深仇大恨,但两国的关系一直并不融洽。回顾历史,因努尔哈赤的强硬举措,大明朝曾派遣了几十万大军北伐,而朝鲜也派出了一部分人马参加了其中。这场战争中,努尔哈赤大获全胜,随后他多次劝说朝鲜归顺后金,但朝鲜经过权衡,认为大明与后金的表面实力差距过大,最终选择了拒绝。更有一个叫毛文龙的明军将领,在努尔哈赤击溃明军后,躲进朝鲜,利用朝鲜的掩护在后金的腹地进行游击作战。努尔哈赤曾要求朝鲜交出毛文龙,但朝鲜依旧坚决拒绝。虽然努尔哈赤因朝鲜的态度曾杀过朝鲜的使者,但由于女真当时的实力还不足以四面开战,努尔哈赤只能对朝鲜表示强烈谴责,并未采取过激行动。然而,到了皇太极继位之时,女真对朝鲜的容忍已接近极限。
那么,皇太极为什么不再忍耐呢?其实,并不是朝鲜做了什么激烈的举动,而是当时的局势使得他不得不采取行动。在努尔哈赤去世后,女真面临许多困难,尤其是在与大明的对抗中,袁崇焕的出现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之前,努尔哈赤在进军山海关时一直顺风顺水,但袁崇焕一到辽东,他的战略彻底改变了女真的进攻节奏。袁崇焕深知大明军队的优势在于坚固的城池和强大的火炮,而弱点则是在野外作战的能力较弱。到达辽东后,袁崇焕立即实行了防守策略:一是坚决避免野战,二是修筑坚固的城池,步步为营。结果,努尔哈赤不仅未能攻下山海关,还被迫面对袁崇焕在山海关外建立的宁远城。这一切都让努尔哈赤的军事行动屡屡受阻。
作为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深知袁崇焕防守的强大,面对这样的局面,他并不认为自己继承王位后能轻松击败袁崇焕。然而,作为新上任的女真领袖,皇太极必须有所作为,特别是在当时,女真已拥有超过十万的兵力,这些军队的粮草问题成为了一个严重的挑战。单靠狩猎是不够的,而大明又有袁崇焕的庞大防线,女真硬抢资源显然不可能成功。如果女真拥有强大的水军,他们或许可以通过水路袭扰大明腹地,但当时女真的水军力量远远不足。更重要的是,皇太极还需考虑到刚刚归附的蒙古各部。因此,在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后,皇太极最终决定对朝鲜发动进攻。
朝鲜虽然曾帮助过大明,但它被视为“无兵之国”,军事实力微不足道,和女真相比根本不是对手。而且,朝鲜的资源虽不丰富,但也足够支撑一段时间。如果女真能够占领朝鲜,并且征服大量朝鲜人口,那么便能解决日益严峻的劳动力和粮食问题。此外,朝鲜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了大明海上进攻女真的潜在跳板,因此,皇太极决定趁此机会主动出击。
至于第二个问题,袁崇焕为何不趁皇太极远征朝鲜时进行偷袭?当袁崇焕接管辽东防线后,他提出的方略非常保守:尽量稳固防线,避免野战,依靠城池和火炮进行防守。他深知大明在纸面上的军力优势,但同时也意识到实际情况非常严峻。大明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士兵的战斗力并不强。根据《明史》记载,辽东的兵员经常面临薪水拖欠,甚至袁崇焕因而不得不处决一些官员,但依然无力改变局势。与此同时,大明的军事体制以文官为主,许多将领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导致战斗力难以提升。
更为关键的是,大明的火炮虽有威力,但由于制造工艺不佳,这些重武器并不便于携带,适合城防却不适合野战。因此,袁崇焕只能依靠城池防守,避免与女真发生大规模的野外战斗。面对这种情况,袁崇焕只能不断加固城池,尽力自给自足。而当皇太极提出停火时,袁崇焕也表示赞成,因为持续的战斗对大明而言毫无优势。虽然他没有选择趁机发动反击,但也没有闲着,而是继续修建城池,增强防御。若这种暂时的和平能够持续下去,袁崇焕或许可以凭借大明的底蕴,逐渐消耗掉女真的力量。但不幸的是,皇太极在完成朝鲜之行后迅速重新集结兵力,再次向袁崇焕发起进攻,最终,袁崇焕虽然再次成功抵挡住了女真的铁骑,但却始终无法防范背后的致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