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谭嗣同在思考时表示,许多国家在变法过程中都经历了流血与牺牲,而中国却没有。因此,谭嗣同表示愿意为中国的变法事业而献身。而他所倡导的变法,不仅是政治的改革,还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国家建设。然而,实际上,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封建帝王普遍对资本主义有着强烈的敌意。英法历史中的君王被资产阶级推翻的例子就足以证明这两者的仇恨,双方的敌对情绪可见一斑。
有不少人津津乐道于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说法,然而,假设明朝未被清朝取代,或者如果大顺李自成建立的新汉人政权持续存在,那无论是明朝还是大顺的皇帝,都极有可能会残酷打击资本主义,而资本阶级同样也会反击,毫不犹豫地推翻这样的统治。因为从本质上看,封建帝王与资本主义之间注定是无法共存的,这种冲突是根深蒂固的。
那么,为什么封建帝王如此仇视资本主义呢?事实上,早在秦汉时期,帝国的统治者就已经开始警惕并打压商人阶层。秦国时期,商人便遭遇过严重的打压,甚至有商人的财富会被没收,随后被流放到边疆充当战场的炮灰。西汉时期,商人也常常无缘无故地被剥夺财产,朝廷对他们的打压逐渐升级,仇视商人的情绪在历代王朝中延续。
尤其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敌视情绪达到了一个高峰,商人所遭受的迫害几乎无以复加。早在西汉的《史记》中,司马迁就曾提到:“务农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这一点至今仍然成立——毕竟,做生意能够积累巨额财富,而农耕或劳作难以产生如此巨大的资产。从这一点来看,古人对财富积累与经济发展机制的理解,并不逊色于今天。
然而,商业的发展能带来巨大的财富,导致封建帝国产生两方面的重大威胁:首先,商人通过聚敛财富,可能迅速积累起足够的资本,最终威胁到朝廷的统治。因为有了财富,商人往往会加速土地集中,吸纳大量流民,形成独立的势力。这一现象若不加以控制,最终将引发新的割据甚至出现推翻朝廷的力量。其次,商业的发展可能导致农民认为种田不如做生意有前途,这样会引发大量农民纷纷转行做生意,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稳定。一旦这种局面蔓延,封建秩序的基础将会动摇,社会将陷入无法控制的混乱局面。因为商业的发展需要依赖农业和手工业的基础支撑,如果整个社会都转向商业,可能就会陷入类似“传销”的困境,导致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崩溃。
而清朝的雍正帝曾明确指出,天下每多一名商人,田间就少了一名劳动力,这一观点进一步强调了封建帝国对商业的压制。为了维护农耕社会的基础,封建帝国必然要制约商业的扩张。
在封建王朝的眼中,最具威胁的两大力量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意味着可能会推翻封建王朝,而农民起义则可能直接导致政权的崩溃。中国历史上,清朝是唯一一个被资产阶级革命推翻的朝代,而许多朝代的灭亡都与农民起义密切相关,例如东汉虽未被黄巾起义推翻,但黄巾之乱却极大地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如果封建帝国放任商业发展,默许资本主义的扩张,那么,除了要面对资产阶级革命和农民起义这两大难题,还将面临工人运动的挑战。因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必然会导致工人阶级的出现,而工人的组织能力远远强于农民。农民起义可能依靠暴力,但工人运动有着更为高效的组织性,对封建帝国构成的威胁远比农民起义更加严重。封建帝国要应对工人运动的压制,必定比农民起义更加艰难,这也是封建帝国必须全力压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