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派人把他的棺材前部锯掉一尺,却发现竟是空棺,里面只放了一本翻开来的《大明律》。
《大明律》里面清清楚楚的写着一句话“开棺见尸者斩”,这也是当年朱元璋登基后重新修改的律法。
不管这个人生前做错了什么,死后都不必去挖开人家的坟墓,若真有人做这样丧尽天良的事情,按照律法理应当斩。
可今天,朱元璋自己就做了这个恶人,
他和刘伯温初识时,一个是意气风发誓要成就一番事业的霸主,一个是忠心耿耿才华横溢的良臣。
二人相识在最好的年华,一路从无名小卒到开国皇帝和开国功臣的地位,原本也能成就一世君臣的美名,只可惜,在朱元璋晚年时,原定的继承人长子朱标因病去世。
培养朱标花了朱元璋很多的心血,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立别人为太子,
所以朱标之死对朱元璋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也变得更加多疑。
昔日的功臣们到了今天也变成了眼中钉肉中刺,一来朱元璋害怕他们抢夺自己的天下,二来这些功臣们对朱标服气,可不一定对其他人服气,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这些功臣们会为难新帝,他不得不痛下杀手。
刘伯温跟随朱元璋这么多年,为人又通透,也深谙“飞鸟尽,良弓藏”这个道理。
于是在朱元璋发难之前,刘伯温主动请辞道:
“臣的年纪也大了,不像以前那样能辅佐您了,还请您允许臣告老还乡。”
朱元璋欣然同意了刘伯温的请求,就这样,刘伯温顺利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只是他声名在外,回到家乡后,也有不少村民整日的给刘伯温送东西,看到他平易近人的样子,更是在民间歌颂他的功德。
一来二去之下,就被有心人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气急,可他实在没有什么理由再去处置刘伯温,只能将这件事放在心里。
直到几年后,刘伯温去世前,特意嘱咐家人道:
“这些年来尽管我小心翼翼的生活,但朝中依然有人想等我死后报复我,我怕他们会来挖我的坟墓,更害怕他们会对你们不利。”
刘伯温的家人大惊失色的说道:“这如何使得,他们的胆子也太大了些,你放心,若是他们该对你不尊敬,我就去禀告皇上。”
刘伯温咳了两声苦笑道:
“皇上,他早就看我不顺眼,只怕有心人一煽动,他就会先下旨挖了我的坟。”
随即,他又看着家人郑重的说道:“我早已想好后路,我死后先不要把我下葬,在棺材里放一本大明律,对外面宣城我已下葬,不要问为什么,如实去做就可以了。”
家人们虽然不知道为何,但想到刘伯温这么做一定要他的道理,也就同意了。
而事情也果真如刘伯温所料,在他去世没多久后,就有小人又向朱元璋说道:
“那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坟墓也是大有说法的。”
朱元璋挑了挑眉毛问道:“一个死人的坟墓,能有什么说法,况且他的葬礼也很低调。”
小人继续说道:“这刘伯温的葬礼是没什么问题,可问题就出在了他的棺材上面,他的棺材非同小可,比别人都要更大,上面还刻了一些不能见人的东西,他不得您的重用多年,指不定这个棺材就是对您有不好的东西呢?”
这小人的话实在是无稽之谈,稍微聪明点的人都知道这纯纯是在挑拨离间,只是对于帝王来说,宁可杀错不能放过。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朱元璋也不想去赌,所以他听了之后,马上下令道:
“去将刘伯温的坟墓打开,把他的棺材锯掉一个角。”
这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底下的人按照朱元璋的命令将刘伯温的棺材锯开后,发现了大明律,和“开棺见尸者斩”这句话。
朱元璋看到这句话后久久不曾言语,此刻的他终于有了几分当年的心性,当年他也是满怀着热血定下的这条规定,如今自己竟然带头破了例。
又想到刘伯温这些年跟随自己劳苦功高,到老了也没给自己造成一点威胁,朱元璋闭了闭眼睛吩咐道:
“去告诉刘伯温的家人,好生安葬他,没有人敢为难他们了!”
就这样,刘伯温得到了安葬,他的家人们也获得了平静的生活。
与其说刘伯温是天机算尽,倒不如说他是在赌,赌朱元璋身上最后一丝善良,赌朱元璋看到这句话一定会想起曾经一起打天下的日子。
毫无疑问,他赌赢了,毕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只能说时势决定一切,朱元璋站在万人之上的位置,一个决定可能就会改变一个国家的走向,所以有很多时候不得不果断,不得不狠。这可能就是君王的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