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二年,北宋康王赵构经历了国家的灭亡与个人的屈辱,他带着无尽的痛苦与无奈,从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开始艰难的逃亡之路,最终抵达了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就在这个临时避难的城市,赵构毫不犹豫地宣布自己继位,成为了新一任的宋朝皇帝,开启了自己的复兴之路。
在李纲提出的立国计划中,他从战略角度出发,提出了三个适合建都的地方: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那么,为什么李纲会选择这三个地方?从历史与地理的角度来看,这些选择是否合理? 在当时的背景下,选择关中作为立国的首选,对于赵构来说,是一次既充满勇气又极具风险的决策。关中历来是帝王之地,其地势险要,是天然的屏障。如果能够在这里建立新的朝廷,便能为北方的抗金力量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关中一日不破,北方抗金力量便能持续。然而,这样的选择并非没有风险。当时的金军已经占领了北宋的大部分领土,关中的防线已不再牢不可破。北方的战局岌岌可危,虽然通过一场持久的战争或许能稳定大宋的局势,但这并非易事。 回顾历史,北宋的迁都计划早在赵匡胤时期便有所提出。公元976年,赵匡胤曾建议将都城迁至洛阳,因为他对汴梁的防卫形势深感忧虑。但在赵匡胤去世后,这一计划被搁置。随着北宋灭亡,李纲再次提出将都城设立于关中,这显然是希望通过振兴北方,保持抗金力量,从而恢复朝廷的威望。然而,选择关中并非没有风险:一方面,关中并非铁壁,金军仍可能通过其他路线突破;另一方面,若黄河的水路无法依赖,东南的粮草供应将会面临极大挑战。 从更现实的角度来看,定都关中是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它的成功将依赖于能否抵挡住金军的猛烈进攻,一旦失败,整个大宋的命运可能会被彻底改变。更何况,关中背后还有西夏的威胁,一旦要同时应对来自两个方向的压力,局势将变得更加复杂。 相比之下,襄阳的地理位置则显得更加灵活和稳妥。湖北的襄阳、荆州、武昌三座名城各具战略意义,其中襄阳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枢纽。襄阳位于南阳盆地与江汉盆地的交汇点,东西交通便利,南通吴地,北接中原,西行可达巴蜀,是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要地。襄阳能有效地抑制金军骑兵的机动性,且四周山系环绕,防御能力极强。即便南宋时期,襄阳也能够坚守多年,尽管蒙古大军的威胁日益增强,但襄阳仍然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固。 此外,襄阳距离江南较近,对南宋朝廷而言,它不仅可以有效威慑江南的割据势力,还能保障江南的安全。基于襄阳建立的防线,南宋有机会培养出一支强大的北府军,为后来的北伐打下基础。然而,尽管襄阳在安全性方面较为可靠,它也失去了一些进取的决心,无法像长安那样展现出恢复大宋河山的雄心。 至于建康(今南京),则是最为保守的选择。若将都城设在建康,便意味着宋朝完全放弃了北方,选择效仿东晋的偏安状态。北方辽阔的土地和百万百姓将被视为弃子,南宋只需像东晋一样布设防线,保护江南即可。然而,这样的选择将彻底使宋朝从北方历史舞台上消失,宣告宋朝成为南方的偏安之国。李纲提出的这三项方案,反映了他坚定的抗金决心,但也暴露出他在战略上的过度理想化和政治纲领的依赖。无论是选择关中的冒险,还是襄阳的折中,抑或建康的保守,李纲的战略思考缺乏对现实战局的深入分析,特别是对于金军的应对策略。在他将关中视为首选之地时,实际上也暴露了他过于理想化的军事思路,忽视了实际操作的困难。 赵构的选择最终证明了他对于稳定的执着。虽然他不具备像英雄一样的壮志,也未能扭转乾坤,但他从未放弃对江南的防守和保护。通过绍兴中兴,赵构成功地维持了南宋一百五十多年的存在。尽管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他的选择显得保守,甚至可能被认为是昏庸,但在当时的复杂局势下,这种稳妥的选择,反而为汉族保留了半壁江山。 最终,赵构虽然不是英雄,但他用最实际的方式确保了南宋的延续,创造了一段属于他自己、属于大宋的新历史。而李纲的英雄气节,虽然值得敬佩,却未能在那个时代实现他的伟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