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突然去世,他的岳父杨坚趁机矫诏掌握了北周政权。消息传出后,一些忠于北周的地方将领纷纷反叛,挑战杨坚的统治。这场叛乱中,三位地方将领的反抗最为突出,由于他们分别处于不同的地方,所以这场叛乱被称为三方之乱。那么,这三位反叛的地方将领分别是谁,他们最终的结局如何呢? **一、相州总管尉迟迥** 尉迟迥,字薄居罗,鲜卑人。尉迟迥既是北周的外戚,又是北周的开国功臣。他的母亲是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的姐姐。尉迟迥自少年时代起,便在舅父宇文泰的麾下效力,屡次立下战功,曾参与复兴弘农、攻破沙苑等战役,功绩显著。后来,他官至尚书左仆射、领军将军,深得宇文泰的信任。北周建立后,尉迟迥被封为柱国大将军、蜀国公,封地广袤,食邑达到万户。
在北周宣帝在位期间,尉迟迥被任命为大前疑,并担任相州总管。杨坚辅政后,名义上以皇帝的命令召尉迟迥入朝。然而,尉迟迥深知杨坚有篡位之心,入朝后必定陷入死路,于是决定举兵反抗,很快召集起数十万大军。杨坚得知后,派出名将韦孝宽领兵十万,并让高颎负责督战。最终,尉迟迥在战斗中败北,城池被攻破后,他仍射杀了数人,最后选择自尽。 **二、郧州总管司马消难** 司马消难,字道融,是北齐开国功臣司马子如的儿子。司马子如与高欢有深厚的交情,曾与高欢一起开创北齐基业,官至尚书令。司马消难自小聪明过人,且通晓经史。他娶了高欢的女儿为妻,成为北齐的驸马都尉。高洋统治后期,滥杀宗室大臣,司马消难因此遭到猜忌。为了自保,司马消难决定与北周接触,并在杨忠的接应下,秘密来到关中。 在北周,司马消难得到了不错的待遇。他先是被封为大将军、荥阳公,随后随北周武帝东征,逐步升任大后丞。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消难的小女儿还被北周宣帝选为静帝的皇后。得知尉迟迥起兵后,司马消难也决定响应起义。杨坚获悉后,派王谊领兵前往征讨。最终,司马消难逃亡至南陈。在南陈灭亡后,司马消难幸存下来,因为他与杨坚的父亲杨忠关系深厚,最终没有遭到杀害。 **三、益州总管王谦** 王谦,字赦万,是北周柱国大将军王雄的儿子。王雄在与北齐的战争中中箭身亡。王谦为人性格恭顺谨慎,虽然没有特别的才能,但凭借着父亲的功勋,在北周得到了很好的职位。父亲王雄战死后,朝廷为了表彰他的父亲,特意加封王谦,任命他为柱国大将军、庸国公。在北周武帝征讨北齐时,王谦英勇作战,最终被封为上柱国。577年,王谦被任命为益州总管,负责十八州的军事事务。当北周宣帝去世后,杨坚派梁睿接替了王谦的职务。王谦认为自己深受国恩,且对杨坚的专权心生不满,决定起兵反叛。然而,王谦并未主动进攻,而是选择固守不出。行军元帅梁睿率军进入四川,很快击败了王谦的军队。最终,王谦因众叛亲离,遭到部下的杀害。 由于这三位地方将领各自为政,各怀心思,他们的叛乱很快被杨坚平定,北周政权得以稳固。 **参考资料:** 1. 《周书》 2.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