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位皇帝,刘邦,一生充满争议,被部分人称为混混皇帝。
刘邦一生仅作两首诗,它们分别映照其人生两阶段,且这两首诗至今仍被世人广泛传颂。
这位混混皇帝所写的诗歌何以产生巨大影响?这两首诗分别展现了其创作的哪个阶段?
【意气风发的刘邦】
秦朝末年,沛县有位风云人物,于乡里集结众人,凭其魅力,赢得众多兄弟追随。
此为刘邦未发迹之时,他重情义,行事果决,恩仇分明,尽显豪侠风范。
刘邦因爱交友的性格,得好友相助,成为当时的小官亭长。
刘邦彼时未曾料想自己会成为日后的汉高祖,更未预见自己有统一天下之能耐。
刘邦后期能成为天子,与其年轻时市井中的豪放性格密切相关。这种性格对他日后的成就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类性格切勿轻视,一旦运用得当,便能彰显出帝王般的非凡气质。
刘邦一生斗争不断,前期抗秦,中期对项羽,晚期则面临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兄弟们的对立,成为他最大的敌人。
前两者致刘邦多次陷入生死危机,而后者则令其心怀不满,难以释怀。
刘邦及其手下的能人事迹广为人知,我们对其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对其中的人才也都能一一列举。
项羽自尽后,天下并未真正平定。刘邦后期的多疑性格,致使众多功臣内心充满不安。
韩信之死深刻触动了异姓王们的恐惧,他们意识到,虽可共打天下,但最终坐拥江山的只能有一人。
这激起了一些异姓王的杀意,包括被封为九江王的英布在内,他们开始萌生叛心。
他目睹昔日战功显赫的彭越与韩信,皆不幸早逝于刘邦之手。
他预感自己或成下一个目标,遂秉持先下手原则,着手招募兵马,以备对抗刘邦。
刘邦能称帝而英布仅封王,原因在于刘邦敏锐地察觉到英布的反意,并迅速派人前去调查。
英布顿悟,自己早已暴露,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
随即起兵反叛,刘邦早已布防,亲自迎战,欲与这位旧部下一决胜负。
英布显然不敌刘邦,迅速被击败,军队溃散,最终命丧刘邦之手。
归途中,刘邦提及欲往沛县,与昔日老乡相聚。
刘邦见众旧友相聚,忆及刚胜之战,豪情顿生,遂取旁筑,高歌一曲。
大风刮起,云彩飘扬,威风震撼全国,我归返故乡。如何得到勇士,来守卫这四方疆土?
刘邦将一生豪情凝聚于《大风歌》数语间,望着西征所得江山与身边勇士,心中满是喜悦。
正是众多勇士的支持与努力,使我得以达到今日之成就。
众人闻刘邦歌声,随之起舞,昔日轻视他者,此刻皆低头不语。
【宫廷内部的斗争】
刘邦一生中有两位关键女子,一是未发迹时便嫁他的千金吕雉,她随刘邦历经苦难,铸就了坚韧性格。
戚姬,能歌善舞,深受刘邦喜爱。她年轻貌美且才艺出众,几乎未受大罪,便赢得了刘邦的宠爱,令其爱不释手。
这两个女人间必将发生冲突,此乃定论。然而,当时的冲突态势异常激烈。
吕雉身为皇后,其子依制必为太子,即未来的帝王继承人。
然而,这会导致戚姬必受冷落,且刘邦去世后,她能否安然无恙,亦成未知。
戚姬仗着刘邦的宠爱,向刘邦进言,期望他能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刘邦深知此事难为,然经戚姬再三恳求,终是心生动摇。
此举招致众多高官不满,他们认为刘邦行为不当,有违常规。
刘邦一生中所为违背规矩之事众多,他几乎整个生涯都在不断打破既有规则。
刘邦最信任的大臣周昌,直言不讳地向刘邦表明了态度。
面对巨大阻力,刘邦深知不宜即刻得罪众人,因此决定暂缓此事,日后再议。
吕雉求助于周昌,周昌沉思片刻后言明,唯请商山四皓方能震慑刘邦。
吕雉经多方努力,终请得行踪不定的商山四皓前来相助。
商山四皓皆为隐居世外的高人,各自深藏不露,连刘邦本人也难以寻得。
刘邦闻讯后,摇头苦笑,深知吕雉能请来如此重量级人物,戚姬绝非其对手。
遂弃废太子之议,刘邦见状,对泪眼婆娑的戚姬吟歌一曲。
鸿鹄振翅,高飞千里。羽翼丰满,横跨四海无际。四海虽广,其奈若何?纵有弓箭,亦无处施展其力。
以诗抒怀,尽显无奈。此刻的刘邦,已无力掌控大局。
鸿鹄歌所述甚明,太子已羽翼成,势如冲霄鸿鹄,无人能挡。
刘邦逝世后,戚姬迅速遭到清算,经历了惨无人道的折磨。
这表明戚姬未经苦难,不懂斗争,最终只能遭遇悲惨结局。
刘邦的两首歌映照其人生两阶段:初时豪情满怀,终时无奈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