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纵横(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张仪嘴炮的开光仪式
创始人
2025-08-05 22:03:36
0

约公元前329年前后,一个人离开了秦国,另一个人进入了秦国。离开的是刚为秦国收复河西之地的大良造犀首,入秦的是刚在楚国遭受“窃玉”之耻的张仪。

随着这两人的“一离一入”,战国的形势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之后的十几年间,两人以惊艳的韬略和鬼斧神工的手段,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一己之力搅动天下风云,为后人上演一场精彩纷呈的纵横大戏,把战国的历史带进纵横时代。

与其说这短短的十几年是合纵连横的时代,还不如说这只是犀首张仪两人的舞台。他们的光芒足以掩盖所有的诸侯将相,名家豪杰。我们熟知的一代雄主秦惠文王,齐威王,赵武灵王在二人面前只能无奈沦落为棋子,才华横溢的屈原终其一生不能施展理想抱负,威名远扬的战国四公子只配屈尊降贵为其鞍前马后!

连当时人都赞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亲爱的朋友们,非常感谢大家的一路关注。小申是一名历史爱好者,自从《三家分晋》系列开始更新历史文章,很荣幸的收获了2000多粉丝。从这篇文章开始将正式进入《纵横》系列,非常感谢朋友们的支持和真诚的评论,每一条评论我都会认真回复。您的宝贵建议是小申持续进步的源泉,如果时间精力允许,烦请您在看完文章后写下您宝贵的评论,再次感谢!虽然还比不上大咖们,但咱一直向大咖学习,坚持下去早日成为小咖。

言归正传,由于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对犀首在秦国的经历做了介绍,这篇文章主要分享张仪入秦前的经历。如果可以从历史中得到一丝丝对我们如今立身处世的经验,也算是一丢丢微不足道的收获吧。

张仪是魏国人,老张家祖上应该是魏国的普普通通的小贵族。但是到了张仪这一代,老张家已经没落,进不了贵族圈子,但也比普通农民家庭富有一点,称他为小地主或者富农也没什么毛病。

张仪他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虽然老公死的早,田里缺少男丁耕种,但张妈为了小张长大了有出息,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不把儿子拉进田里当壮丁。不仅靠着省吃省喝积攒下来的钱财供小张读书识字,还帮小张娶了一门媳妇,然后拉着儿媳妇下地继续供小张读书。

在文盲遍地走的当时,读书的确可以跟普通人拉开差距,只要张仪不摆烂,最后混个公务员还是没问题的,努努力博个郡守什么的问题也不大。但想更进一步,要么靠运气,要么靠贵人扶持。既然运气捉摸不透,那就只能靠贵人扶持了。

张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还是一位有远见的母亲。为了让儿子有更大的出息,在多方打听之下,听说在云梦大山中有一位老神仙,连当初的魏国大将军庞涓和打败他的孙膑都是这位老神仙的弟子,了不起啊。

于是张妈妈便带着小张去找鬼谷子拜师学艺。鬼谷子可不像孔夫子,孔夫子教学讲究“有教无类”,而鬼谷子却不一样,他挑食。说白了,他只教“有缘人”。所以坊间早有传言:鬼谷出品,必属精品。

《史记》: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注:考古学家已经证实张仪和苏秦不是同时代的人。太史公把张仪苏秦硬凑在同一时代,估计是为了渲染故事。这里的“苏秦”大概率是众多与张仪同时代纵横家的合体,为了尊重历史。而实际上张仪真正的对手应该是犀首,小编尽可能尊重历史,故在介绍张仪的文章中省去苏秦的戏份)

天下所有母亲都觉得自己儿子是块宝,所以张妈很自信地带着自己的宝去见了鬼谷子。拜师的人很多,老头子眼尖。一眼就发现了张仪,对张妈说:“大婶,我看你儿子长得唇红齿白,可真是生了一副好嘴啊。”

张妈高兴地说:“那当然,俺这娃从小就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仪儿,快给老师行礼。”

小张仪脑袋瓜灵活,马上小跑到鬼谷子面前扑通就跪下来给鬼谷子磕了三次头:“老师在上,请受徒儿一拜。”

鬼谷子呵呵一笑,算是默认收下了这个弟子。

鬼谷子学识丰富,他的学问通天彻地,一人精通多家学说。不仅是纵横家的鼻祖,还精通兵家,法家,连相面占卜八卦都信手拈来,可谓是天文地理无所不精。他虽然孔夫子一样有教无类,但比孔子更能“因材施教”,所以他根据张仪的特长传授他纵横之道。

学成下山后张仪第一站便是回魏国当了几年小吏,并不是说张仪有多爱国,而是魏国无论从什么方面来讲都是当时天下士子入仕的首选国家。至于为什么魏国会成为战国的“人才培养基地”,我在另外的文章中会跟大家详细分析,这里不多赘述。

张仪回魏国“深造”,用实践完善自己的学说。如果能得到重用那就更完美了,作为魏人,还是想建设好自己家乡的。

当然,作为魏国这座“战国人才培养学校”有史以来最“大方”的校长,魏惠王一如既往地不关注自己学生的学业情况。在魏国深造了好几年,没受到重用的张仪果断选择跳槽,来到了赵国。

但老赵家从春秋时期就是军人出身,性格刚烈,能动手绝不动嘴皮子。而偏偏张仪所学的纵横之道就得靠嘴皮子发挥出来,遇到这么一个全民武夫的国家,张仪一口绝活完全无处施展,在赵国混了一段时间参政之后继续撒手跑路。

张仪仗着他家祖上有地,地里有老娘和媳妇耕种供应他花销,开始在各国游历。虽然此时他这张嘴还没开光,但以他能说会道的嘴皮子,估计中间也没少骗吃骗喝。

在中国人眼里,不管什么宝贝,只有开过光了才能发挥它的功效。张仪的开光仪式是一顿毒打。

张仪辗转到了楚国,在楚国令伊门下谋了一份差事(门客)。有一次令伊在家里开party,宴请门客吃喝玩乐。结果大家都喝大了,令伊的一块玉竟然不知道被哪个王八羔子给顺了,令伊便问在场的人:

“我的玉丢了,有谁捡到了吗?”

按理说这时大家只要闭口不认,这事也就过去了。可这时却有一个平时跟张仪不对付的门客站出来说:

“肯定是张仪这小子偷走了!这小子满嘴油腔滑调,一看就不是好人!”

有人开头指认。大家为了避免麻烦,都一致认为就是张仪偷了令伊的玉,一个个七嘴八舌的职责张仪不当人子,吃老板的饭还偷老板的钱,简直不是个东西!

毕竟此时老张嘴还没开光,嘴炮技能还没满级,张仪一张嘴斗不过十几张嘴,众口铄金任他怎么申辩也难堵悠悠之口。

士可杀不可辱,张仪虽然说不过众人,但始终不愿意背锅,令伊把他抓起来鞭打了几十下,抽的满身带血的张仪依然死不改口,无奈之下只能把张仪放了驱逐回家。

《史记》: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带着一身伤痕的张仪回到了魏国老家,他老婆一边帮他上药一边哭着说:“瞧你这德性,要是当初不读书就不会受这样的侮辱了!在老家好好种田不好吗?还学人家游说诸侯,那诸侯高高在上。是咱门这些小百姓高攀的起的吗?”(“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张仪为了安慰老婆,张开嘴巴深出舌头,强颜欢笑说:“老婆你帮我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视吾舌尚在不?”)

张仪老婆破涕而笑,说:“在在在。一条舌头有什么了不起的。”(其妻笑曰:“舌在也。”)

张仪一脸坏笑:“在就好,我的舌头可是大宝贝啊。”说完朝妻子亲去(场面不可描述)。

安顿好家人,张仪又打算出发继续游说诸侯,这一站,他选择一路向西入秦。

“哼!昨日你辱我窃玉,明日我必以窃国报之!”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老人家劝人苦练内功,这没错。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内功再强大,如果不能释放出来也只能“强身健体”。

我们毕竟不是圣人,很多时候,朋友们总是抱怨空有一身才华却得不到施展。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也许你并不是没遇到伯乐,而是你还没有掌握让你的才华“变现”的媒介。

对于张仪来说,纵横之术需要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对诸侯国内的派系斗争了然于胸,对人心的揣摩精准细致,对世间万物的道理信手拈来。这是他的内功。

可有内功还不够,他还需要内力外放。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招式打出来,无论是恐吓威胁,拉拢离间,还是颠倒是非,都需要靠着他一把嘴说出来。这是他的外功。

对于是商鞅来说,法家思想是他的内功,而严苛的执法手段是他的外功。

同样,对于吴起来说,儒法兵精通是他的内功,那么建立“魏武卒”则是他的外功。

也许,你缺的不是能力,而是把能力变现的手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早的茶叶检验专著 《品茶要录》,宋代黄儒著,成书于宋代熙宁八年(1075年),是我国首部茶叶检验专著。黄儒,字道辅,建...
原创 聊... 作者:陈二虎 一、奇货可居 说起唐玄宗时期的杨国忠,是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奸臣之一,专权误国,引起安史...
原创 我... 1951年2月24日,在北京中南海居仁堂,中央在此召开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志愿军的物资供应等问题。 在...
醴陵黄氏工业陶瓷取得陶瓷加工用... 金融界2025年8月6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醴陵市黄氏工业陶瓷制造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
原创 晚... 关注我,让你每天都有好心情,好运气,好事连连!点赞关注,开启你的幸运人生! 在晚清,我国推行了一系列...
原创 从... 清朝时期,一位名为苏培盛的太监总管,因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卓越地位与贡献,逐渐为大众所熟知。尤其近年来,...
原创 袁... 洹河旧影 彰德府地图 袁世凯为什么选宅在彰德? 张有明徐忠信 袁世凯生父袁保中(1823---18...
合肥地铁二号线有男子嘶吼致乘客... 8月6日早,有大量IP为安徽的网友发帖,称在合肥地铁2号线,有一男子进入车厢后“歇斯底里地吼叫”,该...
原创 滥... 明清两朝被称为我国封建专制的最高峰,不但皇帝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对于官吏和底层民众的控制也更为严酷。为...
原创 北...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继唐朝末年五代乱世之后,又一个中原大一统王朝。与其他大一统王朝相比,北宋有两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