洹河旧影
彰德府地图
袁世凯为什么选宅在彰德?
张有明徐忠信
袁世凯生父袁保中(1823---1874年)娶妻刘氏,生有两男(世敦、世昌)两女,又娶继室刘氏(偏房,也称妾)生有四男(世廉、世凯、世辅、世彤)。1902年10月,袁世凯由直隶总督任上请假扶其生母灵柩(1901年病逝)回河南项城安葬时,袁世敦坚守“妾不入坟”的俗礼,不准这位庶母刘氏埋入主坟正穴,只准附葬在坟的地边。二人争执多次,袁世敦拒不让步,无奈袁世凯只得另选新坟葬母。至此,袁世凯发誓:今生再也不回项城,永远与长兄世敦断绝往来。袁世凯葬母后,便开始择第二故乡。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初步选择豫北两地:卫辉和彰德洹河北岸天津盐商何炳莹的一所别墅。
清代彰德府城图
1906年秋,袁世凯在彰德对北洋军进行秋练时,他再次对洹河北岸的这座别墅进行考察。认为这里右拥太行、左瞰平原,旁有京汉铁路贯通南北,交通便利,信息灵通。随即派人重金聘请来当时很有名气的风水先生许长义观看风水。许认真察看后告诉袁世凯:“此地正处天然的乌纱帽口,(洹河在这里向南拐了个一平方公里的半圆圈,形成一个帽斗,而西来东去的洹河恰在一条经纬线上,像是乌纱帽的两翅。)是个极好的风水宝地。”袁世凯听后十分高兴,当即决定在此“安营扎寨”,随即派管家徐静之到何家洽谈购买一事。何炳莹与袁世凯是儿女亲家,何的女儿嫁给袁的四子袁克端,所以便爽快的答应,半卖半赠地把这座别墅给了袁家。
洹上村石匾
袁世凯又购买了周围200多亩土地,扩大了庄园面积,请工程师进行测量和整体规划,制订了蓝图。由长子袁克定负责实施监工,袁世凯给这个宅院取名“洹上村”并亲自书写篆书匾额于大门上。可见袁世凯对自己这个“第二故乡”还是十分看好的。
洹上村效果图
大兴土木兴建洹上村
袁克定与彰德北关建筑工头王某签订了承包合同,决定使用北关延年庄砖厂(现油厂院内)特制的大砖。为运输方便、降低成本,工头王某在珪塘桥西头南面的洹河上,建了一座临时简易木桥,形成桥南头向东至砖厂、桥北头直达工地的7字形通道。然后在路面上铺上小铁轨,工人用手推铁罐车把砖运到工地,既节省了劳力,又提高了进度。
宛平县城
外寨城堡
外寨城堡是“洹上村”的主要工程之一,外寨的寨墙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约280米,寨墙的四角各建一座三层高的炮楼。寨墙高5米,唯一的大门设在南寨墙的中部。门上方有城楼,门楣上镶有一块横石匾,上刻“洹上村”三个篆书大字,据说是袁世凯手书。两扇红漆大门上各有81个铜制泡钉、一对饕餮门环。门洞深遽、宏伟壮观,俨然像个小城堡,其外观与宛平县城十分相似。(1)
宛平县城
村内布局
村内分三个区域
甲:北部是果林区
果林区约占全村面积四分之一,园内有海棠、樱桃、梨、杏等果树。林地南沿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道路,西头南侧有眼水井供果林灌溉使用。(全村内共有两眼水井)
乙:东部是景区
进“洹上村”南大门顺轴心道路向北,行至果林区边的丁字路口,东南角是座珊瑚石垒砌的人造山,此山是小河的源头,水从石缝里溢出形成瀑布流入小河。河水向南流至南寨墙附近向东拐弯,流至村东南角人造石山脚下。山中多洞,洞内弯弯曲曲,使人有进入深山老林之感。小河上窄下宽,下游河中心有“垂钓亭”,乘舟可登亭钓鱼或小憩。河水清澈,游鱼穿梭,清翠荷叶浮出水面,令人心旷神怡。当年袁世凯与其兄袁世廉身披蓑衣,垂伦船头并以此背景拍照,名曰“蓑笠垂钓图”就是在此小河拍摄的,此照片1911年5月5日刊登在上海东方杂志上。
蓑笠垂钓图
“垂钓亭”西北的河北岸建有一座电灯房,房北有一眼水井,井旁有一水塔,水从地下管道潜入到各景点的石山、池塘、鱼池中和小河源头的石山上。
谦益堂
河东是“养寿园”,取清孝钦皇后所赐“养寿”二字命名。内有谦益堂、乐静楼、葵心阁、啸竹精舍、临洹台、散珠崖等27处景点。整个园内名花遍布,香飘四季,茂林秀竹,奇石玉立,秀山泻泉,整个花园景色壮观秀丽。园中楼台亭榭楹联匾额均是袁克文所书。
“养寿园”东侧是一宽敞的运动场,有篮球、排球、足球等场地,也供士兵、学生操练。
临洹台
丙
:
西部是住宅区
进“洹上村”南大门顺路向北走50米,路西就是九宫院(原何氏别墅东南角)。袁克文在《洹上私乘》书中称:“三行九宫院”,九个相同的四合院,像井字形排列。其院仿照苏州园林和以彰德古城的四合院为蓝本修建,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方式构成。房顶、走廊为中式,门窗、室内粉刷为西式,各院由走廊相互通联,室内大厅方砖铺地,既有中国宫殿样式,又有西洋建筑风貌。
袁氏小宅正房与厢房
安阳老城内的“袁氏小宅”是袁宅的第十个四合院。(洹上村有9个)此宅建筑时采用的是“洹上村”的图纸。(2)九宫院东北部有五间两层高的楼房,设为书房。九宫院的西侧,南北建有数间房屋,为厨房、警卫、勤杂人员所用。九宫院座北面南,门前是个南北长50米、东西宽80米的大广场。广场的东北角建有一面影壁墙。此墙东西长11米、高4米。笔者采访了离休干部张振海老人。(他曾在洹上村的省二高上学两年半)据张老先生回忆:那面影壁墙并不在九宫院门口,而是在九宫院门口至九宫院东南角中间,北距九宫院南墙仅1米。墙的南面绘有“龙凤图”,我们师生都称之为“龙凤壁”,是该庭院一景。(3)
“洹上村”园内西南部,建有三组平房,为马队一营及勤杂人员所住。马队一营营长平升甫,河北大名府人,解放后住安阳市三道街84号,以卖面条为生。1961年病故,享年91岁。
寨外建筑
洹上村寨外西侧中部以北,建有一个花园,内有房屋数间。1931年,袁宅内驻军中一位史军医热血于教育,将花园改建为一所小学。郭家湾村刘恒山(1925---??[已故])、刘学友(1924--)在此小学上学三年。
花园北头是一座仓库,称“西仓库”;洹上村村寨东北部,建一大仓库称“东仓库”。仓库南边就一兵营,供马(队)一营居住。
洹上村火车站
为了和京城要员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等相互联系,袁世凯在洹上村西部的平汉铁路上建了一个火车站——洹上村火车站,凡经过该车站的客车均停车3分钟。
(
图片来源:徐忠信)
神道碑背后就是只居住有袁世凯一户人家的洹上村,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神道碑周围的护栏所用的建筑材料和袁林里建造的六柱五楼冲天式的高大牌楼用的建筑材料一样,都是北洋政府从日本进口的水泥,从德国进口的钢筋(当时老百姓叫做洋灰)建造的,坚固耐用。
1918年6月袁林落成后,时任大总统的徐世昌来参加袁林落成大典,授意在洹上村车站东侧建一神道碑(原豫北纱厂东大门铁路道口南25米处)此碑高约3-4米,上刻“大总统袁公神道”。碑上虽未署名,但可以看出和袁林碑亭内碑文出自一人之手,即同是徐世昌所书。碑有一石龟(赑屃)相驮,四周有青石护栏。1956年京汉铁路改建复线时,此碑由文物部门收藏。1993年3月,将石龟运至“洹园”,建成“钓台”,为园内一景。
1909年1月2日,摄政王戴沣发下谕旨:免去袁世凯军机大臣、外事部尚书及直隶总督职务,令其“回籍养疴”。袁只得回到彰德。当时洹上村正在修建,尚未完工。袁
世凯
带了两个姨太太到了卫辉,在他的幕僚——谢国桢祖父谢愃那里暂住过一段时间。1909年5月中旬,洹上村基本完工,袁世凯才让人把所有家眷接来住入洹上村。
洹上村的修缮改建从1906年9月开始,至1909年5月竣工,历时两年零8个月,建成了这座既有西洋风貌又有苏州园林特色的豪华巨宅。
徐忠信和张有明(中)、刘恒山(郭家湾村民,已故)
【注释】
(1)洹上村南门位置:洹上村遗址的南半部,是现在的安阳市园林局苗圃。由苗圃院中心十字路口顺路向西走约40米,向南是条宽3米、长70米的田间道路,路南端是条东西道路,形成一个丁字路口,这个丁字路口,即是当年洹上村的南大门。
(2)“袁氏小宅”的地皮,原来是彰德“谢公馆”主人
谢愃
的菜园,谢将这片土地无偿赠送给自己的上司袁世凯,1910年,袁世凯采用洹上村四合院的图纸,为九姨太建了这座宅院。《安阳广播电视报》2012年1月20日第11版《档案》为你讲述“袁宅的第十一个四合院”。
谢国桢的祖父是袁世凯在朝鲜时的幕僚,一直跟随袁世凯。袁世凯下野后来到辉县百泉,袁世凯目睹了这里的山胜,,为了“保护”这一胜地,袁世凯与徐世昌发起捐资对百泉苏门进行重修。这期间,袁世凯委托谢国桢的祖父谢愃主持整个百泉祠庙的修建。袁世凯撰徐世昌书的重修百泉祠庙碑中记载:“主斯役者,商丘谢愃仲琴。愃叔蕃,而始终在视者,前山东黄县令汲何君棪也。”
现今辉县“重修百泉祠庙碑”一旁另立有“募修辉县百泉祠庙记”一碑,碑文记载百泉祠庙修葺的整个过程,这是谢愃所记,门生顾若愚书的石碑。
(3)“龙凤壁”的位置:进洹上村南大门向北走49米,向西拐走7米,即可以看到微露地面的墙的基础。此墙基东西长8米,加上两端潜埋部分实际长度为11米。此段墙基是“洹上村”仅存的唯一遗址。
2015年7月5日
END
作者简介:
徐忠信
,
男、1948年9月出生于河南开封,安阳市人,初中文化。当过知青、铁路工人,武装干事、企业公安民警。曾任《安阳知青网》名誉圈主、安阳县马投涧公社知青联谊会秘书长。
河南省安阳钢铁公司退休干部、安阳市龙安区王二岗《知青记忆馆》名誉馆长。
作者简介:
张有明,
男。
张有明先生1930年出生于洹水北岸的西于曹村。上学、工作及养老均在洹滨,与洹水有不解之缘,曾任安阳桥派出所所长,其父张玉奎(音)曾为彰德府洹上村袁世凯故宅花匠。
(上图中为张有明先生[已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