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24日,在北京中南海居仁堂,中央在此召开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志愿军的物资供应等问题。
在会上,彭老总发了“雷霆之怒”,“火力”之猛,让与会人员为之震惊。
彭老总在朝鲜战场
经过三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严重,两大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兵员一时补充不上,二是后勤供应困难重重。
会议一开始,彭老总就脸色凝重地率先发言,他介绍了志愿军在朝鲜前线作战中物资、生活、兵员等各方面面临的严重困难。
彭老总言辞恳切地提出希望,希望从军队到地方,各方面都要动脑筋、想办法,全力支援前线作战。
然而,当会议讨论到具体问题如何落实时,一些干部强调国内的困难,许多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
彭老总此时的心情非常不好,朝鲜前线的志愿军战士缺医少药,就连军粮和过冬的衣服都十分匮乏,这些情况让他忧心忡忡,满腹心事。
会前,彭老总又获悉了一个不愉快的消息,“老大哥”原本答应提供空军、高炮部队,以掩护志愿军的交通线,此时却突然变了卦。
老照片 抗美援朝
此时会议上又出现这种情况,彭老总终于忍无可忍,发了脾气。
彭老总一拍桌子,居仁堂顿时寂静一片,只有彭老总的声音在回荡:
“这也困难,那也困难,你们爱国,难道志愿军战士不知道爱国?”
“你们去前线看一看,战士们吃的什么,穿的什么!那么多年轻的娃娃挨冻、饿肚子,除了战死在战场上,还有饿死的、冻死的!”
“他们为谁牺牲?为谁流血?难道国内就不能克服困难吗?”
彭老总的一番话令会场的气氛异常紧张、肃然。
彭老总后来说,因为焦虑,因为挂念战场上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战士们,那一天,自己的情绪确实失控了。
那么,志愿军的后勤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久经沙场的彭老总为什么如此动情、动怒?
在这里,让我们先看看美军的后勤保障情况吧。
虽然远离本土,美军的后勤保障线远远长于志愿军,但是,凭借现代化装备和强大的国力,美军的补给保障无论是数量,还是丰富程度都大大超过了志愿军。
老照片 朝鲜战场上的美国大兵
首先是弹药。
美军是典型的“唯火力制胜论”者,他们历来依赖猛烈的火力,尽可能减少己方的伤亡。
由于后勤保障有力,美军可以“大手大脚”消耗弹药,比如,在1951年8月的夏季攻势中,美军在一个高地就消耗了36万发炮弹。
其次是医疗。
一般轻微的小伤,美军会有医护兵现场包扎,伤势较重的,则会送去野战医疗站,或是送往停泊在海面上的舰上医院。
伤势更重一点的,美军会将伤者空运到后方医院,甚至送去日本的基地医疗。
美军的战地伙食更是难以想象。
就说美军的C类野战口粮吧,它可以随身携带,不经加热即可食用。
这类野战口粮除了有火鸡等肉食、蔬菜,还有糖粉、咖啡等速溶饮料,更有啤酒、口香糖、巧克力、火柴、香烟等附属物品。
逢到节日,美军士兵还会收到额外的节日餐。
美军单兵被服也配备得相当完善,一般士兵均配发了羊毛内衣、毛衣、毛裤,还有带帽子的防寒服以及鸭绒睡袋。
老照片 抗美援朝
回头再看看志愿军方面。
即使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最高指挥官,彭老总的物质条件都非常差。
入朝初期,彭老总的指挥部就设在一个大山洞里,这是当年挖矿时留下的山洞,勉强可以住人,但是非常潮湿。
因此,志愿军战士就在洞口搭了个木棚子,两个弹药箱上搁块木板就成了彭老总的办公桌。
小板棚顶上常年滴水,流淌到四壁,又湿又冷。
朝鲜人民军派来一个工兵连,要给彭德怀整修一下板棚。
但是,彭老总只让工兵连修缮了通讯人员和警卫排的住处。
后来,朝鲜同志给彭老总一台电炉,这样,彭老总的指挥部终于不再那么寒冷。
彭老总晚上睡得晚,等住在山洞里的警卫员们睡下后,彭老总就会悄悄地调转电炉出风口,让暖气吹向战士们的铺位。
警卫员们发现后,又把它调转了方向,可是,第二天一起床,电炉出风口又转了回来。
这就是志愿军司令部里艰苦而温暖的一段日子。
老照片 抗美援朝
入朝参战前,大部分人都这么认为:中国紧挨着朝鲜,而美军远隔重洋,后勤保障方面,志愿军会比美军有优势。
但是,事实却非常残酷。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但是,在朝鲜战场,志愿军即使在战场上缴获了大量物资,美军也会很快出动大批飞机,把遗留在战场的装备和物资炸毁。
比如,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第38军等部队缴获了数千辆汽车和大量武器装备,但还没有来不及处理,就被美军飞机轰炸殆尽。
其次,志愿军很难取得老百姓的支援,被服、粮食等物资全部都要由国内供应。
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粮食、弹药甚至连棉衣都供应不上,志愿军非战斗减员情况非常严重,不至一次被迫停止进攻。
即使有了粮食,又因为美军掌握了制空权,不断进行空中侦察和狂轰滥炸,部队难以生火做饭,有时候只好吞食生米。
有位志愿军老战士日后回忆道:志愿军官兵不怕苦、不怕死,却有“三怕”-怕饿肚子,怕没有弹药,怕负伤后无药可用。
就在彭老总在居仁堂大发“雷霆之怒”之后,中央接连召开了几次会议,对加强志愿军第一线兵力和后方供应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
老照片 全民炒面
其一,决定派遣国内的部队到朝鲜“轮战”,一则替换一线部队,让一线部队得以休整,二则在战争中锻炼部队,提高全军现代化作战指挥能力;
其二,调动我军年轻的空军和高射炮部队掩护后方交通线;
其三,再次采购几十个师的武器装备送往朝鲜战场;
其四,号召国内各行各业增产节约,鼓励民众捐款捐物,购买飞机大炮。
其五,调用国内各种物资,大力支援前线作战,其中就有一项内容:为志愿军制作炒面和罐头食品;
于是,在北京、上海,在全国各地,广大城乡干部群众纷纷行动起来,不分昼夜为志愿军赶制炒面,一时间,全国掀起了家家户户炒“炒面”的局面。
这个热潮甚至吹到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关押在那里的国民党战犯也纷纷报名,要求参与制作炒面。
于是,“一把炒面一把雪”,志愿军“吃”的问题稍有好转。
以后,随着条件不断改善,国内的支援力度越来越大,后勤保障工作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彭老总平常不苟言笑,许多人都觉得他特别严厉。
但是,彭老总的身边人都知道,彭老总对干部确实非常严厉,可是,对待战士,他更像一个“外冷内热”的长者。
除了关心志愿军官兵的“民生”问题,彭老总自然更关注战争的可持续问题。
1951年6月,志愿军后方勤务部成立了,志愿军副司令洪学智兼任了后勤司令员。
在洪学智司令员的不懈努力下,几个月后,志愿军后勤部所属部队已高达22万人。
洪学智司令员的“解决方案”主要有几个重点:
一是加强兵站建设,二是打造一条炸不断的铁路动脉,三是公路运输机动灵活,与美军飞机斗智斗勇。
就这样,经过艰难的工作,志愿军拥有了一套完整的接力运输体系,全军的后勤保障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从1954年3月起,许多志愿军部队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指战员甚至能在早餐时吃到油条、喝到豆浆。
“一把炒面一把雪”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为了一段可以载入史册的历史。
初冬时节,在板门店,当美方谈判代表看到志愿军已穿上新棉衣时,不由得大感惊讶。
有位美军军官这样说:“‘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已经尽了一切力量,可是仍然阻断不了中国军队的供应,令人难以置信……”
老照片 彭老总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打仗就是打后勤”,一场战争证明,这个说法一点都不过分。
正是抗美援朝战争,使我军充分认识到了后勤保障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在开国元勋彭老总的悼词中,有以下一段文字:
“他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对革命工作勤勤恳恳,极端负责。”
“作战勇敢,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关心群众,从不考虑个人得失。”
这是对彭老总最权威的评价。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