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王朝最鼎盛时期,发生了一件让唐朝由盛转衰的事情,那就是史称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在公元756年安禄山率军攻打潼关哥舒翰率领20万大军迎战,但是在这场大战当中,哥舒翰全军覆没,并且还耻辱地投降了安禄山,并称安禄山为陛下,而且还招降了李光弼、鲁炅。
这个时候的哥舒翰完全失去了他作为大唐将军的季节,耻辱地匍匐在了安禄山的脚下。为什么昔日威震吐蕃的哥舒翰现在却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完全是因为唐玄宗杀死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从而导致哥舒翰从英雄变成了狗熊。
为什么唐王朝会爆发安史之乱即是安史之乱的源头,是四政节度使王忠嗣所引发的。而王忠嗣其实是效忠太子的和当时的太子感情非常的深厚,这是唐玄宗李隆基,由于担心太子会效仿自己造反,所以就罢免了四镇节度使王忠义,并且为了限制王忠嗣还大力的扶持安禄山。结果却将王忠嗣逼死,而安禄山也成为了三镇节度使。
同时为了让安禄山能够完全效忠自己李隆基使用了他自认为非常高明的手段,那就是让杨国忠和李林甫互相对抗,同时又重用哥舒翰想用哥舒翰来制衡安禄山。但随着李隆基越发的宠爱杨贵妃,导致李林甫渐渐失势,这也使得朝堂的局势完全偏向了杨国忠。
而李林甫失势对于安禄山来说,他失去了朝堂当中的靠山,同时又面临着杨国忠和哥舒翰的重重打压,所以他才不得已选择铤而走险。最终率领平卢和范阳的15万边军造反,开始了安史之乱。
虽然安禄山已经开始造反,但是唐玄宗依旧没有从他的盛世美梦当中惊醒过来认为安禄山的15万叛军弹指可灭,并不能够有什么样的威胁?而正是李隆基的这种想法,导致他使用了封常清这样一员将领,并且这名将领率领的还是新招募的新兵。
当洛阳的新兵遇到久经战阵的边关老兵,结局自然不用多说。并且安禄山还顺势攻下了洛阳,并开始进攻潼关,而当时的李隆基为了甩清自己的责任,就处死了退守潼关的封常清和高仙芝。
其实对于当时的唐玄宗来说,只要他能够坚持守住潼关,那么就可以等待郭子仪和李光弼端了安禄山的老巢,这样安禄山的大军就会不攻自破。但唐玄宗恰恰做了一个最错误的选择,那就是处死了守卫潼关的两员大将。
而唐玄宗之后启用的将领哥舒翰则又是他的一个错误,他其实并不是特别的信任哥舒翰,只不过是因为哥舒翰和安禄山是仇敌,不可能投降安禄山,所以他才放心的让哥舒翰去领兵对付安禄山。
结果哥舒翰在得到兵权之后,首先做的并不是去对付安禄山而是和杨国忠争权,企图利用安禄山的压力来迫使玄宗将杨国忠诛杀。而害怕的杨国忠为了自保在征得玄宗同意之后,组建了3000的私兵,同时为了进一步平衡杨国忠和哥舒翰的势力,唐玄宗又允许杨国忠组建1万霸上精兵。但是这一万精兵却被哥舒翰吞并。
而玄宗对此已经毫无任何的办法,这是因为内部的混乱,所以才给了安禄山非常大的机会,导致安史之乱的变局变得越来越大。
其实只要哥舒翰能够牢牢地以20万精兵守住潼关,那么以安禄山当时的势力是不可能攻破潼关的。但是哥舒翰低下的政局智商却让他引起了玄宗的猜忌,最终导致了他的兵败,并且也导致了潼关的失守。
即使这一切的局面都是唐玄宗想要让安禄山和哥舒翰拼一个两败俱伤。最好是安禄山死,而哥舒翰残的局面。短时期的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玄宗的美梦就在一次决战当中彻底地破碎了。他强烈地要求哥舒翰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结果哥舒翰却在关键时刻中风,导致指挥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就是潼关的军队来自多个地方,在守城的时候问题还不大,但是一旦出城野战就会面临一盘散沙的结局,最终导致被安禄山一战所破。虽然哥舒翰收拢了八千的残兵败将准备退守潼关,但是却遭遇了部下叛乱,将他擒到了安禄山的军中,也就有了上文提到的哥舒翰求饶安禄山的这一幕。其实很多人都将安史之乱的叛乱归结于杨玉环,其实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放任节度使权力过大所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