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周恩来对《纽约时报》记者李勃曼说:“我的岳母,是一个伟大的母亲……老红军们都敬重她!”
回忆起母亲时,邓颖超说:“我的妈妈很平凡,一生坎坷曲折,她追求进步,反对封建思想,对我的影响很大……”
周恩来口中的这个“岳母”,邓颖超提到的这个“母亲”,说的正是杨振德女士。那她到底做了什么,又有什么样的阅历,才让两个年轻人这样高度评价她?
一、艰苦将邓颖超抚养长大
杨振德本是富贵之后,奈何来到她父亲这一代时,父亲执着于仕途名利,导致家道中落,日子很是清苦。
杨振德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带到广西,一家人靠着父亲在衙门的微薄收入过活。
她14岁那年,父母双双离世。她咬咬牙,独自给他们处理后事。
之后,她翻开父亲留下来的中医书籍《伤寒论》,自学中医,谋求独立。
她也确实学有所成,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
她25岁那年,认识了在广西南宁做武官的邓廷忠。邓廷忠的妻子刚去世,有三个儿子,他们很聊得来,结了婚。
婚后不久,杨振德生了一个儿子,但不幸夭折。1904年2月4日,她又生了一个孩子,正是邓颖超。
由于邓颖超是女儿,重男轻女思想很重的邓廷忠并不怎么喜欢,一直晾着她们娘俩。
邓颖超3岁时,邓廷忠擅离职守,被人告发,不久被发配到新疆当苦差。3年后,他才被允许回来,不幸死在了路上。
没有邓廷忠,杨振德和邓颖超彻底没了依靠,被赶出了邓家。
杨振德非常绝望,但又很顽强。她带着邓颖超一路流浪,最后来到了天津,在这里暂时落脚。
为了将女儿抚养成人,杨振德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去烟馆做事,去医馆当医生,去学校做老师,也被骗过,但没有被打倒。
邓颖超11岁时,杨振德给她虚报了2岁,让她进入直隶第一女师预科班学习,第2年转为本科。
五四运动后,邓颖超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加入觉悟社,与周恩来等进步人士认识,并开始展开社会活动。
看到女儿这样,杨振德并不阻拦,觉得女儿长大了,让她自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这,影响到了邓颖超的人生。二、不屈服的母亲
1923年,在欧洲的周恩来频繁给邓颖超写信,借机表达爱意,邓颖超没有拒绝。
2年后,他们结了婚,杨振德送去了祝福。
夫妻俩都是革命者,所言所行离不开革命。受到女儿女婿的影响,杨振德慢慢也变成了革命者。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工资不高,一个月才几块钱,又要参加各种应酬,根本不够。杨振德果断拿出自己的积蓄,让他们去消费。
后来,杨振德还果断担任起周恩来的交通员,为党组织传递情报和文件。
1932年,杨振德已经57岁。她跟着女儿女婿来到中央苏区,在红军总医院当医生,给红军战士和群众治病。
她医术高超,救人无数,深受爱戴。因此周恩来才说,“老红军们都敬重她”。
然而,杨振德还没来得及救更多的人,第5次反“围剿”就遭遇失败,中央红军离开苏区,展开长征。她年老了,走不动了,留了下来。
1935年4月,她不幸被逮捕。
敌人是知道她女儿女婿的,威胁她,让她给邓颖超和周恩来写信,要求他们脱离共产党。
她啐了一口水,反驳说:“周恩来是我的女婿,我女儿长大了,我管不了他们,蒋委员长也管不了自己的儿子,你们要因此加罪给我,那就来吧,砍头我也不怕……”
敌人无奈,不再为难她,把她带到九江关押。
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杨振德重获自由。经过奔波,她来到重庆,与女儿女婿团聚。
1940年11月18日,老人家离世,享年65岁。
邓颖超和周恩来悲痛不已,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追思杨振德老人。结语
杨振德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失去父母后,她坚强地活着;失去丈夫后,她依然没有被打倒,一把屎一把尿把女儿抚养成人。
更绝的是,她抚养出来的可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儿。她的女儿邓颖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共产党员。
邓颖超与周恩来同甘共苦,一起经历风风雨雨,见证了党的强大和祖国的建立。
培养出这么好的女儿,杨振德却走了,走得很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