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可不怎么好。士大夫觉得他背君篡国、不忠不义;地主豪强觉得他不切实际、断人财路;百姓觉得他朝令夕改、与民争利。可以说,他得罪了所有阶层的既得利益,终使群雄并起。然而,在汉室衰落、人民疾苦之时,王莽曾是被寄予厚望、拯民于水火的大救星。即便当代的很多历史学者也纷纷指出:非他一人这过!
1、盲目复古是汉代儒生普遍的问题
说王莽是改革家一点也不为过,他当政后就开始了大刀阔斧地进行各种改制。土地、货币、官制、工商业、文化都在他的计划中,而直接导致新莽政权覆灭的就是土地制度的改革。自从汉武帝起,地权分配不均就困扰着汉朝历代帝王。通过土地兼并,王公贵族、地主豪强占据了大量的生产资料,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流民越来越多。因此也产生了很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汉成帝时期的铁官起义也间接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王莽把土地制度放在第一位也是看到了兼并问题的严重性,在改革初期甚至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一时之间穷苦的百姓仿佛看到了希望。然而,他提出的“王田”、“均田”之政其实就是春秋时期的井田制,可井田制是否还适应于当时的社会呢?这其实是西汉时期大部分儒生的通病:一味的复古!
汉宣帝刘病已曾经给当时的儒生打过一个标签:“好是古非今,太过理想化。”只要打开《汉书》,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生上的奏章中用过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成康”。他们向往“成康盛世”时的礼乐制度,将其与当代的方方面面对比,如有不同就上表皇帝希望改革。还是以土地制度为例:董仲舒上表过汉武帝,师丹上表过汉哀帝,纷纷要求实施限田之政。可这些建议不管采纳还是没采纳,最终都因为各方压力无疾而终。
王莽身上的这种书生气也非常浓。他坚持认为:“只要制度足够好,法令足够严,人民就会自觉遵守。”事实上他的大部分改革都是执行过程中出了问题:官员指派、利益得失、文化影响等等哪一个层面都远非他想像的那么简单。甚至来说,离他年代很近的汉哀帝“限田之法”的失败都没为其敲响警钟,那最终就只能自食恶果了。
2、为后世做了反面教材,间接促进了文化的进步
汉朝的儒生普遍都有改革的意愿,为的就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盛世。王莽也是个儒生,本质上他的观点跟那个年代的儒家治国理论无二。说得再清楚一点儿:他只是做了一件大多数人想做而又做不了的事儿。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经说过:“王莽改制的失败是以前几代人积累的结果,并不能完全归罪于他一人。”
王莽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天下儒生做了一回反面教材,间接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在西汉之前,人们一味赞扬古制、抨击当下以求变革,从而达到理想中的社会形态。在东汉建立后,这种议论渐渐稀少。儒生们也慢慢从理想回到了现实,既然不能改变,就只能去适应了。仅从这一点来说,王莽改制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至少让大家看到了:复古最终的结局会是什么!
结语
王莽代汉、改制让他承受了千古的骂名,在当时的社会里这无可厚非。不过,如此大胆地进行改革,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算勇气可嘉。毕竟,即便没有王莽,也可能有别的儒生去做这件事儿。在痛骂他的书生气、不务实、祸国殃民的同时,也想想他也为两汉文化的发展做出过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