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
溥仪是末代最后一位皇帝,“帝王”二字在他身上虽名不副实,但仍然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如此混乱的情况下溥仪曾两次在位,分别是1908年—1912年、1917年7月。辛亥革命爆发后仅一年的时间溥仪就被迫退位,这也标志着清政府的统治就此结束,整个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
退位后溥仪经历了很多,遭遇了不少变故。从傀儡皇帝到逃亡时被带到苏联,直到1950年才得以回到祖国的怀抱。没想到回国后一切都变了模样,他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知识接受改造,不再奢求皇宫里衣食无忧的生活,而是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自食其力,以普通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一切。
1925年时溥仪曾在天津居住,这时清王朝已经结束统治长达十几年,溥仪了解到张作霖已经到达天津便萌生了想要见他的念头。随后溥仪如愿选了一处地方和张作霖见面,1925年张作霖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东北王,同时还是陆海军元帅,按道理溥仪应准备与张作霖身份相匹配的仪式接见才行,可没想到张作霖一见面就行了个大礼。
只见张作霖一边下跪一边喊着皇上好,如此大礼让溥仪晃了神,他连忙上前扶起张作霖,顺口说了一声:“上将军好”。有些人不明白张作霖见到退位13年的溥仪为何还要坚持行礼,对此专家表示:原因不难。了解过这段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溥仪撰写过一本书,名叫《我的前半生》,书中曾记载过关于张作霖磕头的片段。
溥仪见到张作霖向他磕头行礼时给了他很大的幻想,让他回忆起了做皇帝的日子,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能够复辟帝制。抛开君臣之礼不谈,张作霖磕头的举动的确引来了很多人的议论,作为元帅的他早已是手握大权,如此权势为何对一个已经退位的皇帝下跪呢?这段历史要从接受朝廷招抚开始说起。
在张作霖心里,他对溥仪是存有很大感激之情的,虽然退位了但是感恩之心常在。张作霖在接受招抚后其衷心日月可鉴,剿胡匪、蒙匪等,用自己的赫赫功绩来表忠心,而且清朝也没有亏待与他,给予了他厚厚的奖赏并予以重用。溥仪曾赏赐张作霖顶戴花翎和龙袍一件,众所周知龙袍是天子的服饰,可见张作霖备受重视。
其实张作霖和清王朝就像千里马与伯乐,这种知遇之恩让张作霖没齿难忘,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清王朝的提携也不会有张作霖的后来,他心里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见到溥仪的时候不论是否在位都愿意下跪喊一声皇上。在天津见面之前溥仪和张作霖早就有诸多往来,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张作霖多次向溥仪示好。
他给溥仪呈上过价值不菲的两颗人参,要知道张作霖在面见袁世凯的时候才送一颗,可见在他心里溥仪的地位是很高的。而且在溥仪选妃立皇后的时候张作霖主动将自己女儿的照片呈上,最后碍于满汉不能通婚的规制只能作罢,这一系列行为看似衷心实则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想为自己谋私利。
张作霖一方面感激清王朝,一方面为自己谋私,在他看来要想真正笼络人心还需要溥仪的支持,尽管宣统皇帝已经退位、清王朝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旧社会仍有许多追随者。张作霖所在的东北满蒙实力较大,所以想要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力就要和清朝王室联系在一起,借助溥仪为自己积蓄力量。
结语:
是否真正忠君我们无法评判,也可能曾经有过,只不过因为自己的野心慢慢消融了。位高权重的张作霖肯在一个退位皇帝面前下跪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若没有所图他也可以不必做到这一步。
而溥仪也是一个充满戏剧色彩的人物,历史上大多数帝王在位时手握重权、享尽天下荣华富贵,虽有战乱但也不至于像溥仪一样落魄。后来紫禁城成为了故宫博物院,就连回自己家也要买票才能进入,溥仪进去之后背着手左顾右看心里多了万般无奈。工作人员还向溥仪请教了很多知识,希望他能讲述过往的历史,在养心殿内溥仪发现工作者失误将自己父亲的画像放错了,借此机会进行指正。自此之后溥仪再也没有去过故宫,一直到1967年去世。
参考文献:
《雁门太守行》
《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