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你看过日本侵占我国的版图,就会发现日本自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一路往下侵略,一度延至台湾岛,然而在我国东部的大多数地区都沦为日本殖民地时,唯有陕西、福建安然无恙。
台湾都沦陷了,与台湾仅有一海之隔的福建怎会被日军视若无睹?而陕西更是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日军能轻易撒手不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陕西和福建的安全,看我们下文细细讲解。
鸦片差点拉跨福建
对于日本没有侵占福建,网络上也有着许多猜测,有说“日本没有侵略过福建,是因为日本压根没看上福建”,甚至还有人对此言论放出了依据。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于港口的需求远大于内陆的侵占,
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打开足够的港口他们才有更多的物资运进中国,这样才能更好的支撑他们的前方作战,而福建虽然临海,港口也多,但是彼时日军因为已经获取到足够多港口控制权了,所以对福建的进攻也显得可有可无了。
另一方面是福建山地崎岖的原因,
福建和周围广东、浙江等省份平缓的平缓地势不同,福建连绵起伏的大山和崎岖的山路,给日军的侵略难度大幅拉高,导致日军若想攻打此地,势必会消耗大量资源,而后续的管理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福建连绵的大山又不能为其创造更多的价值,对比之下,日军才会放弃。
这些所谓的依据按当时的情况来说,有正确的部分,但也有谬误之处。
当时全中国都处于日本的战火之内,而福建作为临海大省,资源丰富,而日军又岂会拒绝港口的增多,更何况福建还是与台湾相邻,台湾作为较早被侵袭的省份,福建自然而然也会被日军觊觎。
1937年12月13日,万恶的日本帝国攻占了南京,并开启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紧接着日军又一路南下侵略,由于当时蒋介石一心扑在国民党内斗以及对共产党的打压,对日军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以至于日军极度猖狂。
次年,日军就已经从江苏攻至福建厦门,厦门的沦陷也足以说明福建在日军的侵华过程中并非真的是一片安宁之地。
之后日军又分别在1941年的4月21日和1944年的9月27日,两次侵占了福建福州。
在日本占领福州期间,他们还妄图将这个地方改造成他们的殖民地,甚至出台了完整的殖民政策,肆意压榨着当地百姓。
中国地大物博,而日本说到底也只是一个弹丸小国,尽管科技发达富裕,也经不住国共的“持久战”,物资逐渐匮乏的日本便如热锅上的蚂蚁,焦虑不堪,最终想出了一个“以战养战”的法子。
他们先是以“抗日罪“等罪名掠夺当地百姓的财产,以解决日军前线的燃眉之急,接着又“建立东亚新秩序的战争”为名义,买断当地百姓的日常用品,肆意提高物价、税务,建立诸多无理制度并强迫百姓们无条件遵从。
之后又建立汉奸管理的伪政府,伪造货币,使得假币大量流通市场,以此让他们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并破坏当地的经济发展。
当地百姓被折磨的痛苦不堪,但是日本的前线经济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于是日本又想到一个极其邪恶的方法,将鸦片大量引入福建。
众所周知,在晚清时期,我国台湾等地就已经深受鸦片的荼毒,百姓们因为鸦片的侵蚀,家破人亡。
此时日本为了更深层次的压榨百姓,又将鸦片从台湾引进了与其相隔一海的福州。甚至为了鸦片能够持续生产,还勒令家家户户生产。
而日军军费消耗之所以如此巨大,是因为我国人民的激烈抗日,从1937年7月到1938年3月,日军在前线的消费总额高达高达74亿日元,而在日军此之前的战争,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九·一八”事变这四次大战的总军费也不过45.22亿日元,如今这短短不到一年时间的战争,花费就已经是之前战争的2倍。
我国各地奋起的抗日人民拉缓了日军的侵略步伐,也打破了日军的“速战论“之梦。
这种形势下日军对我国的侵华政策无疑是逼得百姓在他们的家园难以存活,可是政府的不做为使得福建当地的人民自发组建了多支抗日队伍,又依据福建内地的山地的地势,使得日军难以攻占,而日军本就军费紧急物资供应不及时,使得他们更是难以攻占。
这才使得日军最终也只是占领了福建的沿海地区,而内地却只是飞机轰炸而没有彻底侵占。而陕西未被攻占的原因也与这个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打不进的陕西
陕西与福建一样,地势复杂,并且地广人稀,但是彼时的西安是属于是西北的战略要地,日军也有着攻破西安入军西北、直逼国共两党中央的想法。
当时的西安在七年内,被日军轰炸了145次,城内所有建筑都受到了日军的无差别轰击,毫不夸张的说,当时半个西安都被炸没了。
但是无论日军的轰炸机多么猖獗,日本的前线部队却始终没有真正攻入西安。
在抗日战争正式开始时,全国上下统一战线,蒋介石也在西安事变后,迫于多方压力,在1937年8月,承认了中共陕甘宁边区的地位,并将中共红军编入国民党军,成为我们所熟知的八路军。
八路军入编后,奉命从陕西东渡黄河,前往山西,与猖獗的日军作战,收复失地。
为了保护中央根据地延安,八路军还特意留下了一只最精锐的部队驻守陕西和山西的交界黄河处。
而彼时蒋介石政府也因为迁移到了重庆,所以对于陕西和山西的守卫,他也非常重视,当时八路军已经出军山西,因此他则派出了自己的亲信部队胡宗南十七集团前往关中,驻守黄河。
1938年3月初,日军先是派出了多人的小型武装部队,悄悄从河曲一带渡过黄河,侵占了黄河边上的府谷县城。他们企图以此来接应后续的日军大部队。
然而他们的这一举动早已被中共尽收眼底,陕甘宁边区的中共中央知晓事态严重,一旦让日军大部队渡过黄河,中央根据地将直接暴露在日军的虎牙之下,而远在山西的八路军很难及时支援。
于是中共中央立马召集紧急会议,并向群众发表《告民众书》,以表述现在已经到了生死关头,陕甘宁地区的军民应当团结一致,誓死抵抗。
日军的小部队占领府谷县城不到两天,中共的留守兵团就已经逼近府谷,不仅大败日军小部队,收复了府谷县城,
还击退了第一批妄图过河的日军大部队,这是我军面对大举进犯陕西日军的第一次胜利。
1938年3月中旬,日军发起了第二波进攻,他们这次派出了2000多人来到了黄河边上,并且派出飞机数架,对黄河对岸的国共两军进行轰炸,企图用火力压制国共两军,并在此掩护下渡过黄河。
但是八路军留守兵团则派出第六兵团,顶着头顶轰炸机的轰炸,狙击黄河之上企图过河的日军。
最重要的是,八路军的留守兵团不止被动防御,还从中抽调兵力,从与日军的正对岸迂回至河东,从日军的侧方发起猛烈进攻,日军被打的措手不及,只得先从河上撤退。
我军面对日军的第二次进攻,再次大获全胜。
5月初,日军不死心,再次纠集了一支部队,从宋家川一带,企图悄声渡河。八路军留守兵团的警备第八团发现后,不仅没有建起防御机制,反而主动出击。第八团的战士们乘上东渡黄河的小船,从汾阳等地向敌人的侧翼发起了猛烈攻势。
自以为悄无生息的日军没想到我军竟然会主动上河狙击他们,这一仗再次打的他们猝不及防。5月10号,再次大败于八路军的日军兵团,不得不溃退于河对岸。
此次溃退的日军损失惨重,本就军费有限的日寇只得暂停对陕西的进犯。直到1939年,日军才又派出了七千左右的兵力再次骚扰陕甘宁边境,前后发起了五次猛烈攻势企图渡河逼近延安,但是八路军在一年前能大败日寇使其无功而返,现在更能轻而易举的办到,因为这次八路军不仅占据有利地形、有人民群众的帮助,还有着比先前更加充裕的兵力。
此次八路军不止在左右夹击日军,甚至还渡过黄河,绕至敌军背后,再次杀的他们仓皇逃窜。而此时山西的抗日根据地也已经成功建立起来,特别是山西西南处的抗日根据地,对牵制侵犯陕西的日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日军对黄河边的久推不进恼羞成怒,轰炸机不止炸到了西安,延安自然也没有幸免,但是当时日军更倾向于对重庆的轰炸,因为重庆不仅是国民政府的所在地,经济也同样发达,工厂学校一座挨着一座,人口相对集中。
对比之下的延安,就显得轰炸的价值不够高,因为延安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并且地广人稀,地理位置又偏远,因此对于日本对于延安也只是无差别轰炸了十几次。
不过轰炸次数即便不是很多,但是知晓陕西位置重要的日军,又从总部调来了大量军队,彼时的日本陆军兵力骤增六十万,分派至各地增援,其中陕西也感受到了日军分派部队的压力。
得到增援的日本极为狂妄,甚至提出了“歼灭西安正面部队,切断西北公路,同时还要和延安进行作战“的思想,但是这个思想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及陕北人民的抗日激情中化为了泡影。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主要是日本和美国等同盟国家交战,不过在太平洋战争发生前几年,美国和日本的关系就已经变得晦暗不明,因为在日本侵华期间,美国不但承认日本在华的合法地位,甚至在日本侵略中国并不断扩大时,还对日本正常出售战略原料,甚至不断增加。
当时欧洲局势紧张,美国与欧洲等国家不愿意和日本起冲突,妄图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换取日本的让步,实现双方有条件的妥协,从而保全西方国家在华的基本利益,然而他们谁也没想到的是,他们的退让换来了日本更加的猖獗。
1941年,12月8日,癫狂的日本对英美宣战,不仅偷袭美国珍珠港,还空袭美国海军太平洋基地夏威夷港,自此太平洋战争彻底爆发。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和美国等同盟国经历了珊瑚海战役、瓜岛战役等十几场战役,更有二十多个国家同日本宣战,日本也不得不将侵华战争中的兵力抽调出来以应对太平洋战争。
这使得日军也不仅失去了外援,物资兵力也雪上加霜。
而陕西之战中共中央与陕西人民一起,将日军阻挡于黄河对岸,使其再难进一步,也粉碎了日军的“歼灭西安正面部队,切断西北公路,同时还要和延安进行作战“计划。
在福建与陕西的抗战中,不难看出地势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因为这两地崎岖的地势使得福建、陕西一次次受到的炮火小于其他平原地区,但是更重要的陕西和福建两地人民的英勇无畏,是他们的奋勇抗争,使得日军难以大举进犯、军费紧张,最终使得两地没能被日军侵占。
其实放眼整个抗日战争,我国不止陕西、福建两地的人民抗战,彼时的全国人民都站在同一战线,都在为抵御外敌而努力着,也幸而有我党的带领,是他们将全国人民统一在一起,带领我们走向充满光明和希望的未来,而现在的我们也将更加珍惜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