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公众号:
纪人物
曾有一位红军中的巾帼英雄,作为军中少有的女将领,革命经历非常不容易。当年她参加西路军却不幸被俘,作为女性受尽凌辱,好不容易才逃离虎口,但因故不能返回红军队列,也无法与曾经的爱人相聚。几十年过去了,老英雄的革命事迹为世人所知,她也终于见到当年的丈夫,此时对方已经是副国级的大人物,而这位女英雄就是
王泉媛
。
1913年7月12日,王泉媛出生于江西吉安,原名欧阳全圆,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
在王泉媛11岁的时候,一顶山轿把王泉媛抬到了丈夫王照斗家,所谓的“山轿”就是两根竹竿绑一把椅子。从那一天起,欧阳全圆就改成了“王泉媛”。
娘家住庐富村,婆家住茶园村,相距只有十里地。王泉媛白天操持家务,晚上跟着婆婆睡。那时候穷人家的女孩子都是天天干活,在婆家干活,只是换了一个地方而已。
16岁王泉媛已到了出嫁的年纪,这天正式出嫁的她,
寒酸到嫁妆只有一个小木凳和一床被子,与今天我们的天价彩礼相比,简直寒酸到人心窝里。
但是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故事,是当时像她这样的女孩子的真实写照。
出嫁的那一天,王泉媛的家里千叮咛万嘱咐,嫁过去要哄公婆开心,要好好服侍丈夫,哥哥也说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少受些委屈,说罢就把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塞进了花轿。
1930年,一支红军来到了王泉媛的家乡,他们打倒地主,将其地产与财物分配给农民们,同时又宣扬进步思想,抨击封建旧制度。王泉媛因此对红军产生了好感,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她决定报名参军,在革命队伍里实现人生的价值。
参加革命之后,王泉媛并没有去往前线,而是留在家乡,在后方做妇女工作,先后担任了妇女部长,妇女主席等职位。虽然是在后方工作,王泉媛也没有丝毫懈怠,毕竟对于前线的士兵来说,后方的稳定同样重要,她积极鼓舞当地老百姓参加革命,并且宣传红色思想,推翻封建思想对女子的束缚,为当地的妇女运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34年,经过一段时间在中共中央共产主义大学的学习,在尹仁贵的介绍下,王泉媛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被安排到扩大红军队列的工作中。
当时王首道担任扩列工作队的队长,是王泉媛的上级。早在几年前,二人便有过多次邂逅。
早在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上,王首道掷地有声的演讲就令王泉媛深感敬佩,会议结束后,她主动与王首道打招呼。而王首道也记起了眼前这名女干部,当年的湘赣省委妇女补习班中,王泉媛的精彩发言同样为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为了进行“反围剿”,扩充队伍迫在眉睫,王首道被委以重任,担任扩大红军工作队的队长,王泉媛与他再次相遇。在工作中,两人进一步增进了了解,但战乱年代的爱情从来不是花前月下、你侬我侬,他们的感情是在长征途中逐步升温的。他们一路互相鼓励、互相关心,每当有放弃的念头在心里升起时,对方的安慰和支持都会化作继续前行的动力。
等到队伍到了遵义,为了让群众更好地了解
我党的方针政策
。
组织上临时抽调了一些同志成立了一个
工作团
,
王首道
是这个工作团的
负责人
,
王泉媛
是工作团成员之一。
王泉媛经常和王首道
一起
深入到群众中间
,去发动群众打
土豪分土地
,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革命工作中来。
随着两人经常的接触,
王首道逐渐喜欢上了这个机敏能干,漂亮聪慧的女孩
。
蔡畅等见证了王泉媛成长的“老大姐”们,有意撮合王泉媛和王首道,她们便找到王泉媛并对她说:“你觉得王首道同志这个人怎么样,他要是在老家,孩子都得有两三个了,但是为了革命至今还未娶妻。”
她们还说:“王首道同志出生于书香门第,是一个知识分子,这么儒雅随和,工作能力又强的好同志你可要抓住机会呀!”王泉媛顿时涨红了脸。蔡畅一眼就看出了王泉媛的心思,便离开了王泉媛的住处去找王首道了。
最后
经过蔡畅的撮合
,王泉媛和王首道
有情人终成眷属
,经过党组织的批准后,正式
结为了夫妻
。
王首道送给了她一把精致的小手枪作为定情信物。王泉媛接过很是感动,但也很内疚,因为自己手里没有可以送的东西。于是说"首道,我们家乡的习俗,结婚后我应该送你一双我亲自缝制的千层底布鞋,只要你穿上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回来,回到我的身边",说着说着留下了泪水。
王首道用手擦去眼泪,安慰到:
"泉媛,你别哭,你的心意我领了,等你有条件了再给我做。即便我没有穿上你做的鞋,无论我走到多远,都会回到你的身边"。
于是在两人的互诉衷肠中,极为简单的婚礼结束了。
新婚第二天,二人就匆匆分别,回到了各自的队伍当中。之后很长时间,二人都没能再见面。直到1935年6月26日,王泉媛随干部休养连到达两河口的时候,才和丈夫相聚,第二天早上,二人再次分别。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分别后再相见已是数十年之后,而且已经物是人非。
王泉媛跟随四方面军继续长征,由于张国焘企图分裂党分裂红军,受到抵制后,竟带领四方面军脱离中央红军单独行动,结果四方面军将士比中央红军多走了许多冤枉路,王泉媛就四次翻越雪山,三次过草地。
更艰巨险恶的考验还在后面,四方面军没有选择进入陕北,而是决定西进,想凿空通往新疆和苏联的通道。
稍微知道点红军西路军历史的人都知道,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遭到重大牺牲,2.18万人中战死7000余人,被虏12000余人。
随后由王泉媛带领1300多名妇女组成妇女先锋团,王泉媛担任团长。
在率领众官兵与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会和后,西路军随即接到命令要渡过黄河,情况紧急,众将士立刻展开渡河行动。
1937年3月,红军队伍和马步芳率领的马家军已血战一月有余,队伍规模也从开始的两万多人锐减至五千多人,几近弹尽粮绝,每个人都疲惫不堪,还要咬牙前行。
徐向前见状,实在不忍,转身对陈昌浩说道:“咱西路军牺牲了近四分之三的战士,再这样下去,怕是要全军覆没啊!”
“那咱就赌他一把,想办法突围,哪怕为咱西路军留下一丁点儿火种也值!”
两人一拍即合,但留下哪支部队来掩护大部队突围呢?
这可让两位领导人陷入了纠结。
因为我方的武器和兵力都严重不足,除此之外敌我的人数悬殊巨大,所以执行突围任务的队伍就像是敢死队,必须抱着必死的决心。
就在这一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王泉媛作为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带着政委吴富莲和特派员曾广澜来
向两位首长请缨
。
最后首长们在漫长的讨论后,只能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同意让妇女团执行这一艰巨的任务。
王泉媛带领的妇女先锋团虽然没有参加正面的战斗,但由于遭到了敌军后来的重重的围困,团里千余人妇女战士决定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人奋战。
为了迷惑敌人,她命令全团官兵全部剪掉了长发,一律改穿男装,并改用了30军286团的番号。
在每人只有5发子弹和2颗手榴弹的情况下,这支女子部队在阵地上整整坚守了三天。
子弹打没了就扔手榴弹,手榴弹扔没了就扔石头,最终成功完成了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
王泉媛带领着这支被打散得不足千人的队伍,眼看着妇女团的人数越来越少,王泉媛也毫不畏惧。在她的心里,就算只剩下了她自己一人,她也要战斗到底。这时,王泉媛改变了战术,她让身边的人一部分撤退,一部分跟着她做最后的阻击。
虽然妇女团成功掩护了主力部队穿过梨园口,进入了祁连山区。但是,代价却是巨大的,妇女团全军覆没,吴富连和王泉媛都被俘了。
他们先是被关在凉州监狱好几个月,在监狱中率领被俘的女红军战士同人展开不屈的斗争,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也不为所动,政委吴富莲不甘受辱吞针牺牲。11月,王泉媛被押到马家军工兵团团长马进昌的家中,逼她做小妾。
在马进昌家中,王泉媛忍辱负重两年多,因为不屈从马进昌,时不时就被马进昌殴打,有一次棍条都被连续打断了十余根,王泉媛晕死了过去,敌人才停下手。
好在她一直没有放弃,有一次,马正昌率兵离开,她瞅准时机逃了出来。
经过几天几夜的赶路,王泉媛终于逃出魔窟,找到第十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接待她的处长,曾追求过王泉媛,但遭到她的拒绝。
王泉媛提出想回到红军的要求,那个处长怀恨在心,说中央有规定:
离开队伍的,1年之内收,2年审查,3年不收。
王泉媛听到这句话,再也绷不住了,坐在地上嚎啕大哭。面对敌人的包围,她没有哭;面对敌人的毒打,她也没有哭。
那人给了她五块大洋,让他回家。王泉媛本想提王首道的名字,但她怕对方更加误会她是为了个人私情才找组织的,只好极不情愿地走了。
因为王泉媛没有钱,更不能暴露身份,只得通过乞讨的方式一路步行返回江西。
1942年7月,衣衫褴褛,全身溃烂的王泉媛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时,所有认识她的人都不敢相信,这居然是面容姣好、身材匀称的王泉媛。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当地人都不清楚王泉媛曾经是红军团长,当然也是因为王泉媛故意隐瞒身份的缘故。
因为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王泉媛就一直逗留在江西老家。
后来王泉媛嫁给了当地
叫刘高华
的一个革命后代自力更生。
新中国成立后,她拿出了战斗热情参与家乡的建设,烧炭一个人看六七座窑洞,修水库,她起早贪黑一天挑45担泥土,最终躺进了医院。丈夫也被诬陷为反革命,王泉媛也成了反革命家属。虽然遭到诬陷,但是她始终相信生活会好的。
1962年春节后,朱德总司令携夫人康克清重返井冈山,康克清始终记挂着那个与她一起过草地的江西小妹。
阔别27年,她们相拥痛哭,王泉媛的苦日子也到头了。由于老领导的关照,她到市里做了敬老院院长。
尊老爱幼是一体化的,即使自己也是孤寡老人,王泉媛全心全意照顾敬老院的每一位老人,还收养下了
六个孤儿
,把他们抚养成人。
1982年夏季的一天,王泉媛来到北京,这一次,她是来请康大姐作证,要求恢复自己的党籍的。顺道,她也想看看几十年来常常会日思夜想的“他”。此时的王首道,已是副国级(政协副主席)领导。
两人相见,王泉媛紧紧握住了这个曾经是她丈夫与战友的男人的双手,心里翻腾起酸甜苦辣,眼泪一下就蒙住了视线。快半个世纪了,没想到还能见一面!仅这一面,她盼了足足46年啊!
两人心情平复之后,王泉媛忍不住提到了当年的往事,她说道:“当年我在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给你留了一封信。”王首道一听,吃了一惊,说道:“信?我没有收到啊,我在延安一直等着你,可是一点音讯都没有,后来……”伤心的王首道再也说不下去,他用颤抖的双手捂着脸,但是始终堵不住流淌下来的滚滚热泪。时隔50多年的再一次见面,王泉媛和王首道了却彼此之间的牵挂,在深入交流之后,他们两人都释然了。
在康克清等同志的帮助下,王泉媛恢复了党籍,并应全国妇联邀请,参加第五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曾任省政协四届委员,泰和县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
1989年,王泉媛被国家确认应享受老红军战士待遇时,已76岁高龄。这一天她老泪纵横,她说:
“我盼望着这一天过了半个世纪,盼得头发都白了,盼过了古稀之年,党啊,我亲爱的母亲,您没有忘记您的女儿。”
1994年,王泉媛被全国妇联邀请参加拍摄长征胜利60周年的纪录片,她在昔日红军的故地手举双枪对天鸣放。在清脆的枪声中,这位坚强而又伟大的红军女战士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她要以这样的方式纪念自己昔日的战友。
随后又前往北京,看望了病重的王首道,给他送去一双亲手做的千层底布鞋。
王首道老泪纵横道:
“你没有忘记当年的承诺。”
随后,他们两人留下了这辈子,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的合影。
1996年,王首道溘然长逝后,王泉媛终日以泪洗面。
她一边哭泣,一边说道:“你曾经答应过我,不论走得再远,都会回到我身边。但是你没有做到,如今你这么一走,我们从此便天人永隔了!”
1997年,王首道的女儿王维斌来到江西看望王泉媛,她唤王泉媛“妈妈”,并将王首道临终前嘱咐她备好的棉衣、补品等礼物送给王泉媛。
王维斌还告诉王泉媛,父亲的骨灰将会安葬在浏阳老家,王泉媛表示:“到时候你要告诉我,我一定回去参加你爸爸的安葬仪式,若是在天有灵,他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2009年4月5日,96岁的王泉媛在江西省泰和县人民医院逝世,结束了她颠沛而又光辉的一生。
纵观王泉媛的一生:
充满坎坷,历尽艰辛;两袖清风;三次过草地;四次爬雪山;经历过五次婚姻;收养六个孤儿;七次遭遇人生困难;八次遭遇暗算;九死一生;却唯独没有十全十美的结局。
王泉媛,这个用坚强来诠释信念的老人,她与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一起,用生命的光辉,用坚定的信仰,为新中国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壮歌。
就让我们沿着王泉媛老人的革命足迹,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在实践中履历前行,奋斗不止。
致敬,我们的革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