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九年7月
,新任两江总督
马新贻
在回总督府之路上,不幸遇刺。
在右肋连中八刀后,倒在了血泊中,因伤势过重而亡。
当时执掌大权的慈禧太后大发雷霆,命令曾国藩全权彻查此事。
而曾国藩却是表面答应,背地里对此案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许任何下属暗查这件事。
要知道,曾国藩向来听命于慈禧太后,
可为何此次他却一反常态?
被刺杀的马新贻又是何许人也?这场离奇案件背后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史上最惨被刺对象
马新贻
,道光元年(即1821年)出生于山东菏泽的一个官宦之家。
受祖辈的影响,马新贻天生勤奋好学,13岁便能作诗。
在私塾读书时常被先生夸奖,各科学习成绩常年稳居前三。
27岁时
,马新贻考中进士,之后被道光皇帝派遣至安徽省建平县,担任知县一职。
马新贻为官清廉,从不收受当地地主豪绅的贿赂,从不包庇权势。
在治理旱涝灾害方面,他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旱涝之灾乃上天降祸也,如若一味苛待百姓,天祸终将变为人祸;而如若与百姓共敌之,人力乃可战天也”
因此,每当旱涝灾害来临时,他总是首当其冲,尽可能挽回百姓损失。
付出总会有回报,马新贻任职期间深得百姓的爱戴。
之后由于职权调动,马新贻先后出任
合肥知县、安徽按察使、浙江巡抚
等职位。
每每到任一地,他必定会全心全意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积极平反历年冤假错案。
1848年,马新贻刚刚升任合肥知县,
任职当天,一年轻妇女当街拦下马新贻的马车,跪在地上请求马新贻为其主持公道。
原来,女子的丈夫是个不起眼的马夫,平日里靠给当地豪绅家喂马,谋求生计。
但突然有一天,豪绅家的公子报官称:女子的丈夫偷盗自家良马。
在前任知县与豪绅的共同运作下,马夫被判处死刑,秋后斩首。
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后,马新贻立即展开缜密调查。
经查,豪绅家的公子因前几日与马夫产生口角,便意图将其赶出家门。
在收买了前任知县后,随便给马夫安了个罪名,以解私仇。
马新贻怎能容忍如此违背道德之事发生?
不仅立即释放了被冤枉的马夫,还向皇上上书,请求严惩地方贪财腐败、违背民心之官。
慈禧太后非常欣赏马新贻的为官态度,几次三番将他升任,直至两江总督。
谁承想,原本是升官发财的大好事,却成为夺走马新贻性命的关键一环。
晚清政府定海神针
马新贻
升任两江总督,
就意味着他要接替慈禧心腹——曾国藩的官职。
说起
曾国藩
的名号,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毛主席曾评价他是“晚清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晚清政府的定海神针”。
可以说,要是没有他的力挽狂澜,清政府估计会被早推翻60余年。
要说曾国藩这一生最令人瞩目的功绩,非
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军莫属。
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开始奋起抗争,并于
1851年
组建太平天国起义军,妄图推翻清政府,建立自己的国度。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养尊处优的八旗军根本抵抗不了起义军猛烈的攻势。
为保全皇位,咸丰帝
只能将剿灭起义军的工作交给当时手握重兵的曾国藩,
并立下承诺:
“谁能顺利拿下起义军首都,就封谁为王。”
1864年,曾国藩
率领他的组建的湘军,过五关斩六将,一举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全歼起义军,立下不世之功。
然而,清政府并没有兑现咸丰帝的承诺,只是以“先帝驾崩,未立遗嘱”为名,
赐封曾国藩为太子太保,享一等侯爵。
他组建的湘军,也凭借破获天京一战,受到清政府重用。
此后,曾国藩不免有些骄傲恣意,
甚至开始谎报战况,故意得罪慈禧的宠臣。
听闻太平天国覆灭,清政府便要求曾国藩将具体战况
一一详细汇报,
并将缴获的金银珠宝运往皇宫。
对此,
曾国藩
上奏称:
“破天京时,王府被烧的片瓦无存,未留下一丝财宝”
太平天国的忠王
李秀成
被捕后,却招供说:
“城内珠宝遍地,每每攻占一清军城府,必会发一比横财”
很显然,曾国藩欺骗了皇上,更欺骗了慈禧太后对其的信任。
要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持续十数年,要说一丝金银财宝都没有,显然不现实。
虽然慈禧太后并未过问,但真相已经了然于心,只是没有追究罢了。
万万没想到,
之后的一件事,彻底让慈禧对曾国藩起了忌惮之心。
1865年,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
并奉旨修葺种山和尊经两书院。
不知怎的,曾国藩竟与慈禧的宠臣发生口角。
气急之下,曾国藩竟暗讽宠臣,
称其是“太后养的一条狗”
同年6月
,曾国藩在一次醉酒后,意外说出了,
“吾统领湘军大权,就算是他皇帝佬儿来了,能奈我何?”
这些话传到慈禧的耳朵里,当庭震怒。
慈禧明白,
湘军的势力如今已经遍布朝堂,坊间也开始流传起了“曾国藩有称帝之心”。
对此,太后不得不提防。
可曾国藩毕竟有资历、有功劳、有民兵,朝廷一时半会儿还不能将他处死。
不得已之下,慈禧便颁布懿旨,
将曾国藩升任至直隶总督,调回京城任职。
看似升官发财,实际上暗中肢解曾国藩的兵权。但曾国藩也只能认栽。
杀人不见血的官场
曾国藩要调走,就自然会有人补上两江总督的空缺。
为避免实权彻底被瓦解,曾国藩暗自跟亲信挑明,
一定要盯紧这个位置,避免落入外人手中。
但慈禧显然不会让他们得逞,
亲自从清廷中挑选一个无党派、无心争权夺利、清正廉明的官员。
马新贻便是最佳人选。
很快,
马新贻
接到调令,
“······命马新贻右迁至两江总督一职”。
出发之前,慈禧还特地召见了马新贻,
与其密谈数时辰。
根据李莲英的回忆录可以得知,
慈禧曾秘密授意马新贻,此去江南的首要任务,是查清当年天京城破之后,起义军财物的去向。
毫无疑问,这动了曾国藩的
“蛋糕”
。
但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慈禧的用意并不是想得到那笔钱,而是要抓住曾国藩的把柄。
一旦证实曾国藩有私吞太平天国财物的嫌疑,
慈禧便能彻底将其除之而后快。
万万没想到,就在
马新贻去述职的当天
,
当街惨遭刺客毒手,一命呜呼,年仅49岁。
堂堂两江总督,竟轻易被刺杀,简直是闻所未闻。
而且,马新贻还肩负着替慈禧查明真相的重大使命,就这样被刺杀,
自然会受到朝廷重视。
消息传到北京后,慈禧勃然大怒,命令曾国藩亲自查清事情的真相。
可曾国藩知道,马新贻此次接替自己职位的目的不纯,
他这一死,就相当于死无对证,不可能会危及到自己的地位。
此后,
曾国藩便对慈禧的命令阳奉阴违
,看似派遣部下调查真相,但他自己却对此事不闻不问,甚至不允许下属讨论这件事。
每当慈禧过问时,他总是借口称案情重大,正在调查中,却始终毫无进展。
这不免让人怀疑,难不成曾国藩与马新贻被刺案有什么关联?
凶手浮出水面
马新贻被刺身亡后,刺客深知自己无路可逃,便主动投案自首。
经审讯,
刺客名叫张汶祥
,山东菏泽人,具体身份背景不详。
根据张汶祥所述,他之所以刺杀马新贻,完全就是因私人恩怨所起,背后并无他人指使。
张汶祥称,马新贻与自己发妻有染,二人举止亲密,关系一定非同寻常。
因此,他刺杀马新贻是“为民除害”,马新贻更是“死有余辜”。
要知道,
马新贻自为官以来一直以勤政爱民出名
,时不时地还为当地民众谋福利,大修水利、免收苛捐杂税、剿灭悍匪······
行为举止与张汶祥所述的完全不一致。
也就是说,
张汶祥表述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个幌子,只是为了掩盖背后真相。
但凶手却一口咬定真相就是如此,曾国藩便将审讯结果如实上报。
“禀太后,凶手张汶祥乃因私仇对马新贻行刺”。
慈禧听后对此非常不满,她清楚,
案件背后一定另有真相,
便分批次派遣各地官员重新审理此案。
万万没想到,不管谁去重审,审问多少遍,最后的审讯结果并无二致。
慈禧明白,马新贻触碰到了某些人的利益,案件只能不了了之。
马新贻一死,两江总督的位置便又空了出来。
彼时,清朝局势动荡不安,西方列强正虎视眈眈的盯着腐败的清政府,意图将其正式吞并。
要想挽救朝廷,还需要湘军和曾国藩的鼎力相助。
于是乎,曾国藩时隔三年,又重新坐上了两江总督的职位,并率领他的湘军,抵御外敌。
至此,马新贻被刺案彻底沦为悬案,凶手张汶祥也被处以凌迟之刑,不了了之。
结语:
马新贻被刺案(也叫“刺马案”),被誉为
晚清第一奇案
,其背后扑朔迷离的真相,至今仍存在争论。
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晚清明争暗斗的官场中,
马新贻、张汶祥都是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