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北魏建立之初国力强盛,最终却“被金融打败”,这是为何?
创始人
2025-07-15 09:32:34
0

北魏建立政权之初,各方面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拓跋珪、拓跋焘、拓跋宏等几位君主的励精图治下,国内改革大刀阔斧进行着,国力也逐渐强盛,有着统一天下的大好势头。

但历史发展方向并没有朝着北魏统治者的预期走下去,北魏最终并未实现国家的统一,再次被分裂。这是因为北魏表面和平,深入骨髓的金融危机却在一点一点动摇北魏的根基。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转型发展用力过猛

改革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如果违背常理,会留下些许的问题。北魏王朝就是因为在转型发展中用力过猛,而导致金融改革拖累了整个发展大局。

北魏政权的前身是鲜卑族。鲜卑族原是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处于一个氏族社会迈入奴隶社会,又接着向封建社会急速转型的时代。北魏政权建立后想要实现两级跳,由氏族社会直接强行进入封建社会。

跳级发展是需要坚实基础作为支撑的,而北魏却没这基础,完全是强行为之。北魏非但没良好的基础,而且基础很差。

北魏之前的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紧跟着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和五胡内迁。之后北方地区十分不太平,十六国之间互相倾轧,战乱频繁。战乱不仅让北方地区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让经济被严重破坏,整个北方地区的金融体系迈入了崩溃边缘。

战乱不断的北方地区

二、改革任务繁重

在发展过程中,弹好钢琴很关键。如果做不好统筹工作,分不清主次,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短板问题会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根源。北魏王朝在推进多项改革重任时,忽略了金融改革的重要性,最终输在了金融改革上。

实现转型发展,主要是依靠各项改革完成。当时北魏的各项改革任务都很繁重。孝文帝推行的改革类目多,比如禁止穿着鲜卑服饰,禁止使用鲜卑语,推行胡汉通婚,进行姓氏、官制改革、统一度量衡等等。

改革的领域几乎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北魏统治者想要通过改革,让北魏王朝与封建社会接轨。由于改革任务繁重而急迫,不可能既面面俱到,又精准出击,所以很多改革领域还存在欠账的问题。金融就是当时的改革软肋。

北魏孝文帝

三、发展不平衡

北魏是个小农经济社会,统治者并未意识到小农经济也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撑才能做大做强。农业等产业发展势头过猛,但与之匹配的货币体系滞后,最终金融制约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北魏对农业发展尤为重视。君臣们讨论的重要议题基本都是与农业相关的。

在国内推行了均田制,各级官员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督办农事,官员要是对于农业之事漠不关心,或是关心不够,是会被免职的。正是由于全国上下都把精力放在农业上,国内的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北魏农业的发展盛况。

由于农业的发展,也带动着手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榨油、酿酒、造纸、采盐等产业得到了发展。产业发展后,交易活动也随之频繁起来。洛阳、邺城成为了著名的商业中心,商业活动十分繁荣。

随着经济发展,物价也在不断下降。北魏初年时,一匹绢要1000钱,到了孝文帝时期下降到了300钱左右。

与国内发展欣欣向荣不匹配的是北魏的金融体系。《魏书》中曾记载,在北魏建立初期,并没有发行货币。《资治通鉴》中也提到,北魏民间都不用钱。市场上存在着少量的钱币在流通,而这些钱币是前朝所铸造的。

商业活动中只能采取物物交换的模式,充当商品等价交换的物品主要有帛、桑、丝等实物。帛、桑、丝等实物也被广泛用于赏赐、赔偿、发军饷、借贷等方面。为了便于交换,北魏甚至对民间所产的纺织品做出了标准,规定幅宽2尺2寸、长40尺的布为1匹。

物物交换,有着交易不方便、不容易分割和换算的“硬伤”,即便北魏统治者规定了纺织品的标准,但市场上投机倒把的行为屡禁不止。

用于等价交换的布匹质量得不到保证,有些织物甚至做不了衣服,质量差到只为了商品交换“定制”而已。这样等价交换的物品,不但扰乱了市场,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究其根本,是金融建设严重滞后引发出来的问题。长期积累下来,问题还变得越来越突出,甚至影响到了经济发展。北魏的统治者不得不着手进行干预。以货币体系为主金融改革也就应运而生了。主要有三种货币横空出世。

北魏农业状况

一是不受欢迎的“太和五铢钱”。

孝文帝时期,北魏推出了自主铸造的货币五铢钱,史称“太和五铢钱”。一枚五铢钱重3克左右,200枚这样的五铢钱就能买到1匹绢了,在当时这五铢钱的购买力还是很强的。

这项金融领域的改革由于是新事物,对于这种由官方进行定价的五铢钱,民众还不是很支持。再加上铜在当时属于稀缺资源,所以当时改革措施中有一条是这样说的,如果民众想要自己铸造五铢钱,是可以自行铸造的。

私自铸造铜钱合法,不是北魏开创的先例。北魏以前的朝代也有这样的做法。允许民众私自铸造五铢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国家铸造钱币的压力,减少财政成本,但会附带出一些问题,比如五铢钱的品质难以得到保证、五铢钱的规格也会变得五花八门,难以统一。

由于五铢钱有很强的购买力,加上私自铸造不违法,在民间很快出现了一支铸造钱币的大军。

出于逐利的本质,民众自行铸造的钱币难以达到朝廷规范,有的人会偷工减料,任意减少重量,有的会玩起浑水摸鱼的把戏,在铜钱中掺进杂质,有的人使用铸造工艺十分粗糙,当时市面上流行的五铢钱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坏钱”。

翻阅《通典》,里面提到“太和五铢钱”时是这样说的,因为利益关系,五铢钱被随意更改,不同钱之间有大小之分。从出土的“太和五铢钱”中,也可以发现直径大的五铢钱可以达到26.1毫米,小的仅有21.5毫米;重量重的有4.6克,小的只有1.2克。

《魏书》中提到,市场上不合规范的五铢钱,被商家和百姓拒之门外,北魏很多地方依然使用物物交易的模式,可见五铢钱在市场上并不受待见。

太和五铢钱

二是想要拨乱反正的“永平五铢钱”。

“太和五铢钱”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后,玄武帝永平三年,北魏又开始了新一轮铸造钱币,即进入了“永平五铢钱”时代。“永平五铢钱”铸造的初衷是好的,想要弥补“太和五铢钱”的弊端。

国家经过第一轮的铸币失败后,能力有所提升,铸造出来的“永平五铢钱”尽可能地保持规格、重量的统一,对于铸造工艺也提出了标准。

同时,玄武帝颁布了铸币新政,禁止私自铸造货币的行为。但政策并未收到实效,令行禁止成为了一纸空文。为了牟利,市场上出现了偷偷铸造钱币的行为。偷偷铸造的钱币质量差,很快市场又被搅乱了。

永平五铢钱

三是结局一样惨的“永安五铢钱”。

孝庄帝永安二年,重新发行了“永安五铢钱”,但最终还是走上了“太和五铢钱”、“永平五铢钱”的老路。由于私自铸造、偷偷铸造的行为盛行,“永安五铢钱”在市场上建立不起信誉,未被民众广泛接受,以失败告终。

永安五铢钱

四、统治者治国方略存在偏差

统治者的眼光、才能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否越走越远。北魏王朝的历代统治者都对金融体系认识不足,最终导致了王朝被金融这个软实力而打败。

北魏的三次货币改革都失败,表面上看是因为货币市场混乱引起的,实则是统治者在治国方略上的问题。北魏的统治者,目光短浅,并未真正认识到货币市场的重要性,金融体系的决定性。

统治者只是采取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举措,并未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发行货币的举措,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对于货币市场上的乱象,也缺乏铁腕手段,货币体系只能进入死循环,没有一次能改革成功。

北魏壁画

小结

一个王朝的兴盛与衰败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北魏王朝由盛转衰,潜藏着的金融危机是主要因素之一。金融危机背后是北魏统治者治理国家才能不到位的体现。

尽管北魏处于农业社会,农业经济是一个其安身立命之本。但金融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容忽视的,金融发展需要和国家发展同步进行。

北魏统治者对这个简单哲学认识不足,导致了北魏成为了“被金融打败的王朝”。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对于“千古一帝”这个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但应该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由来。最早出现在明代李贽的《藏书·世...
原创 赵... 一、引言 据《西园闻见录》载:赵云、文鸯,出入万众,单枪匹马,所向无前…… 这妥妥是在说,赵云和文鸯...
原创 清... 清政府的行动和对西方侵略者的种种讨好无疑是其消亡的重要原因。当外国敌人入侵时,他们没有考虑如何抵抗敌...
原创 1... 可能在开国将领中,有许多将帅没能参加1949年的新中国开国大典。原因很简单,在1949年10月新中国...
原创 原... 严正声明:本文素材来自《清朝皇帝录》一书,反对转载,拒绝伪史,保证没有任何政治联想! 每个朝代的发展...
美国历届总统之十六:亚伯拉罕·...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这个名字在美国历史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他不仅是第1...
原创 清... 历史上曾有不少会拍马屁的人靠着一口阿谀奉承的话获得上司的赏识,获得高官厚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玄宗身...
原创 朱... 靖难之役是明朝中早期叔侄争夺帝位的一场大战,这场大战整整打了四年之久,愣是把刚刚建立不久,百废待兴的...
原创 看... 说道唐朝的美人,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
原创 海... 不知为何,笔者作为一个历史作者,对北美洲国家海地的历史有着相当兴趣,之前已经写了很多篇海地历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