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家沟记
滕家沟,古代属于黔西州西城里五甲,原属滕金武家居住地,新中国前已不见滕家,只流传寨子中有滕家屋基,大众对其记忆早已模糊不清。滕家沟后来演变成地理概念,居住为汉族,大多是清初后过来的移民,据 1982 年 6 月,第三次人口普查,滕家沟计 213 人。以龙姓人为主,其次是何氏、潘氏、杨氏、陈氏等分布在河沟、瓦房、广山三个居民小组,世代均以耕田地为生。民国时期有龙文光开办的私塾,建国后有新式学堂河井小学。猫石上有杜鹃花,猫坡有映山红;黄家湾有猕猴桃,何家湾有国林;龙井水冬暖夏凉,花地沟大营硐书写历史辉煌,当然还有寨子中的民国时期建筑物,碉堡等,这就是我的家乡滕家沟,虽然不是出名的地方,但也有着手可述的风物和陈迹。
自古以来,滕家沟不属于行政名称,为地理名字,建国初期划滕家沟单独为七村一组,陈树龄当组长。1955 年 12 月,在滕家沟地域建广河社,七村政府建制消失,龙海江为广河社主任,后改龙绍伦任职,1958 年王树青接任广河主任,第二年春就合并到长坡少年社,建制新的行政,叫广新村。广义的滕家沟地域涵盖今新寨、何家湾、黄家湾、矿山、花地沟等地;狭义上的滕家沟则指今河沟组、瓦房组、广山组的一部分。在 2004 年兴起水、电、路三通之前,本地以苞谷为主食,油菜,黄豆、烤烟等为经济作物。第二年,滕家沟常年居住有 45 户,人口 134 人,这个数据大概是受到上世纪末,全国打工潮的兴起影响。2013 年广山组引进石榴种植。是年滕家沟人均收入四千七百六十元。
滕家沟的发展,建国前难以追述,广河社建立后,开垦磨子沟、猫坡等地荒土,并同时修建盖青瓦,土墙,上下各三间的两楼河井小学。紧接着,1960 年滕家沟河道更改。原河道从大龙井起,经田坝中央中流至硝洞湾。现更改之顺广山组这边山势而行。从大龙井开始经小龙井、磨子沟出口、潘家大田、周家屋基及终于硝洞湾,下流入花地沟。1977 年秋,滕家沟开始修马路。从顺河修至下大坪。1993 年又从下大坪接着修通到广山椿菜沟梁子上为止。2004 年后,经过政府援助,通过滕家沟的村级公路打通。水、电、路三通之后,本地人从之前种苞谷、水稻为生的历史逐渐翻篇,今天田已经没栽水稻,吃的大米都外购,土地种植苞谷,平时养猪,也算是经济来源之一。
自 2009 年离开至今十多年间,每次回去老家,都会感觉到很多东西都已过往云烟。以前玩得好的朋友、同学如今各在一方,当初的模样逐渐变得模糊不清,有的甚至连名字都叫不上。2000 年家里泛洪水,田地淹没,庄家无成,现在回去看看,河沟早已草木纵横,水流量也比记忆中的少了许多。回想之前,田里是金灿灿的稻谷波浪,今天留下的却是种植后的残破大棚,东一个,西一个。唉,物换星移,现在已经看不到读书时候春耕的画面,一个人,一头牛,一堆烟火,遍地点缀着民众朴素勤劳的春耕景像。回到老家,再也听不到狗叫声,也很少听到鸡嘶晨;眼前看到的土、木结构老房子在慢慢的退去,新的水泥楼房也遍地新生;野外游耍,似乎已见不到当年的朋友、同学,只是偶尔遇到熟悉又陌生的老人。
离开老家已久,每每都会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亲人,家乡的苦李、樱桃,佳肴,可这一切似乎回不去了。
附:《滕家沟记》选自《时光剪影》一书。《时光剪影》作者黔西龙光勇,本书内容仿照张爱玲《对照记》所作,也是先收录照片,然后利用文字解说照片内容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