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国民党败退之际,蒋介石早已经选好了退路,更是提前就做好了准备,光是从祖国大陆偷偷运走的钱财就达到3亿到5亿美元之间。
除了这些钱财之外,
被运走的珍贵文物更是多达5000多箱,字画,古董,还有许多无价的文物被搬上飞机运抵台北。
可当解放军进入南京,却在南京机场发现了几尊巨大的石头,仔细一看竟是拥有千余年历史的珍贵文物——石鼓。
原来蒋介石派来运走文物的飞机因为装的东西太多,而石鼓又太重,最后只好将近10余尊石鼓卸下,留在了机场附近。
唐有为曾评价石鼓为“中华第一古物”,为何一块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石头会受到如此重视?他又缘何被称为“镇国之宝”?
有记载的意外发现
蒋介石之所以执意要将石鼓带走,
实在是因为石鼓的价值无法估量
,这一切都要从石鼓身上所流传的珍贵历史说起。
据能够考察到的史料记录记载,
早在公元627年的唐朝,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发现了石鼓的存在,
当然发现并不意味着石鼓是在唐朝时期制作的。
唐代诗人曾作过一首《石鼓歌》,里面写道“周宣王大猎兮,岐之阳”,周宣王,西周时期的一位君王,似乎是在说明石鼓制作于西周时期。
但没有更多的资料可以证明,唯独石鼓的发现时间被后人确定为唐初,
当时陕西境内有一个地方叫做凤翔府,后来改称陈仓市(今宝鸡市),故而也有“陈仓石鼓”一说。
以前的人信神明,当时一位文人墨客在偶然间发现了散落在地上的石头上面刻着上面,既像符号,又像文字,便误以为是“神谕”这一类的东西。
后来传来传去,石鼓身上的故事越传越离奇,就有人将石鼓供奉起来,逢粮食收成的时候就会前来祭祀,祈祷收成好一点。
再后来,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者就组团前来,想要弄清楚上面的“文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连凤翔府也派来了很多学者,这才搞清楚石鼓上“文字”的大致意思。
这才有了后来流传的石鼓之上记载的
是春秋时期秦国君的一次外出狩猎祭祀活动
,这种东西在当时都是属于宝物,因此凤翔府就给拉了回去保存起来。
等到唐朝末期
,唐王李亨躲避“安史之乱”之时,曾流落到此地,便想要一睹“宝物”的真容,可没等到士兵把石鼓拉来,李亨就在追兵之下逃离了。
石鼓也就这样遗失不知所踪了
,直到宋朝宋仁宗在位后,就翻阅到了唐朝留下来的关于石鼓的记载,也想要一睹“宝物”的容貌。
当时接管凤翔府的司马池,也就是司马光的父亲,到处派人在周围寻找,最后在一户农家里发现了已经被“四分五裂”的石鼓。
上半部分被凿开当成米臼,下半部分被当成了磨刀石,农户没什么文化,在路边看到捡到这块石头,不认识上面的“文字”,就给搬回家里当成了一块成色不错的石头给用了起来。
在长久的打磨下,石鼓上的文字已经被磨去了大半部分,宋仁宗看到已经被磨去许多痕迹的石鼓,很是心痛,连忙派人试图修复石鼓。
等到宋徽宗之际,石鼓被进一步修复,宋徽宗还将石鼓上的文字凹印处填入黄金,然后收藏于国都汴梁(
今河南开封)。
历史的见证者
至此,石鼓算是第一次正式地成为“国家级的宝物”,唐朝乃至宋徽宗之前,石鼓都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即便是宋仁宗,也仅仅是收集齐了全部十尊石鼓而已。
宋徽宗爱好书法,倒是间接地提高了石鼓的价值
,从此石鼓就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一次次地见识了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变迁,尤其是统治者的兴衰。
1120年,金人攻入了汴梁,掳走金银财宝的同时,也将填有黄金的十尊石鼓给拉去了中都枢密院,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从此石鼓就在北京安了家,后来金国灭亡,也就是1234年,宋蒙联军攻破中都,虽然当时的金国国都已经迁去了汴京(今河南开封),但是石鼓并没有被拉走。
金人只刮下了上面的黄金,对于这些古文字是一点都没兴趣,索性就把石鼓给留了下来,蒙古人对这石头也没兴趣,刚好当时南宋军队里有一个出生于凤翔府的人名叫王橄。
他就悄悄地派人将这些石鼓给保存了起来,可惜好景不长,元朝建立,定都大都,元朝统治者对于这些石鼓虽说没什么兴趣,但是还是给保存了起来。
石鼓从此就被放到国子监当中,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没有离开过
,其实主要还是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些东西没有兴趣。
经过千余年,无论是战争还是岁月变迁,能够看懂石鼓上文字的人早已经不存在了,就连古文献也基本上没有保存了。
就连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外国侵略者入侵北京城都没有对这些石鼓看上一眼,不过也有可能是这些石鼓实在是太重了。
一个石鼓足足有1吨重,而且对中华文化不了解的外国人来说,刻在上面价值无法估量的“古文字”,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一些“涂鸦”而已。
这也让石鼓避过了被损毁的命运,谁会对一些“破石头”搞起破坏呢?直到后来清朝灭亡,
1925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石鼓也被运抵进去保护起来。
随后的10几年间,石鼓又再一次见证了中国的命运,然而等到1937年,日寇的残暴行为,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不会对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石鼓下手。
今日石鼓何在
此后的数年间,日寇从中国掠夺走的文物不计其数,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文物逃过了灾难,石鼓也是其中之一。
其实要运走这些石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早在1933年之初,北平故宫博物馆的人员和文物专家就已经开始着手转移石鼓了。
巨大且沉重的石鼓,光是搬动就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但想要妥善且完好无损的转移,不做点保护措施的不可能的。
最后在硕大的石鼓周围,用最好,最软的高丽纸用水打湿后,填充进石鼓上面的“文字”当中,然后再用棉被包裹在外层,最后用麻绳紧紧地固定住。
石鼓历经千余年岁月早已风化,不说搬动的过程中万一遇到磕磕碰碰,就是风稍微大一点,就会刮掉一层石皮。
做好石鼓“文字”的保护工作后,再用最牢固的木板箱子,里面填好压实干稻草,封好之后还要用铁皮再包裹一层。
即便这样,谁也不能保证石鼓滑落后会不会碎裂,1吨重的石鼓就算外面包裹多厚,摔一下也会伤到里面。
固定完之后,石鼓便在卡车拉运下前往上海
,这当中还发生了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在路过一座石桥的时候,因为雨天路滑,再加上汽车载重过多,发生了打滑事件。
整个车体向后倒去,差点就直接滑进了河里,最后在另一辆汽车的牵引和几十人的推动下,才终于了有惊无险的通过了这里。
可石鼓才运抵上海保存没多久,
日寇就进攻上海,不得已之下,石鼓再一次踏上了迁移的路程,还是同样的方法,石鼓被拉到了南京。
其实除开石鼓之外,同样的从故宫博物院迁移出来的文物还有许多,负责运送和保护的一批人随着石鼓,一起渡过了这段颠沛流离的迁移时光。
字画,瓷瓶,青铜器,在保证运送过程的安全之下,还要保证每次转移不能丢失,还要在中途打开进行定期晾晒和维护。
文物专家都已经掌握了“押送文物”的秘诀,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流程,对于哪一个箱子需要晾晒,文物专家心里每天都在念叨。
从上海到南京,从南京到重庆,再到抗战后又重新运回南京,对石鼓的保护,更像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
刻在上面的古老文字,象征着绵延久远的中华文化的传承,
石鼓不丢,石鼓保护好,是文物专家刻在心头上的任务,更是身为一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抗战胜利后,石鼓算是在南京暂时安了家,不管外界如何变化,石鼓兀自屹立,1948年之际,中国的局势逐渐明朗,石鼓的最后一次搬迁也随之到来。
蒋介石一边“搬空”金银财宝,一边派人将文物给运上飞机,南京大大小小的文物都被送到了台北,
可石鼓怎么办?
当时已经是12月初了,这也已经是蒋介石能派出来的最后一架飞机了,所以飞机上是能塞则塞,石鼓本来一开始就已经被放到飞机上了。
可等到飞机装满,机长想起飞的时候,却发现飞机超重了,
纠结了许久之后,最后只能是将最占重量的十尊石鼓给卸了下来。
腾出来的重量国民党士兵还想再装一点,可解放军冲破天际的呼喊声让飞机慌忙地起飞了,一些国民党士兵来不及登机,只好四处逃窜。
石鼓也得以再度运回北京故宫博物院,
路上还特意绕行到陕西宝鸡,在当地展览了2天,直至今日,石鼓完好无损地被珍藏在北京。
石鼓有何价值?
石鼓有何价值,相信从它本身的历史上来看就能看出,它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无论是上面的“古文字”,还是保存千余年的时间。
放到今天,石鼓经历过的这些不管是王朝更迭,还是时代变迁,都会加深熔铸在它身上的历史印记,
更加凸显它的历史研究价值。
也可以说石鼓成为了中华文化厚重悠久的代名词,泱泱中华,千余年历史,就如这石鼓一样,屹立不倒,传承至今。
除了历史之外,上面的“古文字”,也是石鼓能够被称为“镇国之宝”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当中还要属“陈仓(宝鸡)石鼓”最为久远。
不管陈仓石鼓是在何时被制作出来的,单就可以考证的唐代发现史来说,就已经距今有了千余年的历史。
上面的石刻文字并不属于任何一种字体,类似篆体,却不是完全的篆体,后人将其称为“石鼓文体”,这是一项全新的发现。
至于“石鼓文体”的时间,可能是介于甲骨文和小篆之间的大篆,弥补了我国文字演进史上缺失的一个篇章。
而且石鼓上的字体书法,不论是艺术性,还是内容上,都填补了历史上的空缺,
后来有很多文人的字体书法,都被发现是与“石鼓文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著名文学家和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就曾专注于“石鼓文体”的研究,在《石鼓文研究》著作中指出“石鼓上的内容其实是四言诗”
2000多年前的诗句,被刻在石鼓上遗留至今,除了中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国家,很难再去找到第二个国家能有这样的例子了。
10尊石鼓,每一尊上面所刻的内容都不尽相同,有的是记录打猎,有的是记录游玩时的场景,有的记录高山,有的记录江河。
最多的还是记录春秋时期秦国的风土人情,美好风景,连起来似乎就能够还原当时的场景,这对于历史研究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只是唯一可惜的是,因为年代久远,再加上曾经饱受风雨侵袭,很多的字体都已经模糊,脱落,对其中的意思只能是靠着猜测大概地猜出来。
然而“镇国之宝”石鼓,真正的价值在于这是中国,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精神寄托,相信每一个国人,在看到这件饱经风霜的石鼓的时候,都会明白其价值所在。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