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历史众说风云,每个人因学识不同,站的角度不同或者经历不同,所以,每个人对这段历史都有自己的见解。
在此就刘备的蜀汉灭亡的原因,我谈谈我的看法。
严格意义上说,蜀汉是刘备在白帝城称帝后才能起算。但是三方鼎立的局面自刘备夺取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就开始了。
刘备,拿现在的话来说,虽然贵为汉景帝之后,但是没落到织席贩鞋的小商小贩,也草根一个。
在三国群雄割据,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下,他能够由一介平民奋斗到称王称帝的程度,的确是付出了好多,也非常的不容易。
这一点不得不令今天的我们敬佩,同时又令许多历史爱好者审视研究。
纵观刘备的发家史,自从与关云长、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斩黄巾首立功,于公元189年投曹操,给了一个十分不起眼的小官。
后来混不下去又投吕布。吕布被曹操打败后又投袁绍,袁绍被曹操打败后,于公元194年,又投陶谦,陶谦死后,当了几年的徐州牧。但是徐州又被曹操攻克。公元201年,刘备不得已又投奔荆州刘表。
总之,当时的刘备投遍了所有军阀,拜遍了的山头,颠簸流离,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但是,刘备如何努力,如何折腾,就是看不到恢复汉室的一点希望。
刘备在刘表手下任职时驻守新野县,他在这里痛定思痛,认真地反思。
古人云:乱世枭雄,治世贤臣。没有高人辅佐,仅凭刘备这种普通人的智商与能力是永远成就不了恢复汉室的宏伟大业的。
刘备在这里碰到了他生命中的高人徐庶。后来又在徐庶的帮助下,三顾茅庐,于公元207年请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出山果然不同凡响,他辅佐刘备,运筹帷幄之下,得荆州、取益州,与江东孙权联合,赤壁大败曹军。
于公元219年又取得汉中,进位汉中王。
看看,刘备的事业在诸葛亮的辅佐下,顺风顺水,不到十年时间就做到了汉中王的位置。
但是,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守荆州的关羽关云长出事了。
关云长是刘备的结义兄弟,他也知道孙刘联盟的重大意义。但是,他面对孙权递过来的橄榄枝,趾高气傲,一点都不感兴趣。
原来孙权几次向刘备讨要荆州都没有结果,于是在参谋的建议下,打算娶关云长的女儿做自己的儿媳妇。这样或许讨要荆州会有转机。
无疑这是一副好牌啊,如果打好了,可以使孙刘两家关系更好。就算以后发生什么事情也有回旋的余地,毕竟是儿女亲家嘛。
但是,关云长始终就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对于孙权提出来两家联姻的事置若罔闻,还口出狂言说“虎女焉能嫁犬子”。
古人云,骂人不能欺负人,关云长这是侮辱孙权到家了。
孙权无论如何也是江东的一方霸主,你这样侮辱人家,孙权能与你善罢甘休吗?能不找你麻烦吗?
果然,孙权在参谋的建议下成功袭取荆州。并且俘获了关云长。在劝降不成的情况下,只有将关云长抹掉。
关羽被孙权杀害。刘备作为大哥为兄弟的事出头也无可厚非,但是时机不成熟。
尽管诸葛亮、赵云等苦心相劝,让刘备以蜀汉为重,出头的事情先放一放,等北伐成功,再找机会与东吴也不晚。
但是,此时刘备气昏了头脑,不管不顾,率领70万大军杀向东吴,为二弟关云长讨说法。
这个时候刘备为关云长出头,就是置孙刘联盟于不顾,是错误的做法,再加上他本他又不懂兵法,所以兵败彝陵 。
后来,刘备兵败退守白帝城,在这里重病不起,驾鹤西去。
现在回过头来说,如果关云长在东吴和亲这件事上,稍微动一下脑子,处理得稍微好一点。
比如拖延一下,或好言相劝,即使两家不联姻,也不可能有不可预见的事情发生。
如果关云长把自己的脾气改一下,他就不会死。关云长不死,刘备就不会孤注一掷带70万人马进攻东吴。
如果关云长没有丢掉荆州,刘备就不会死,至少死得不会那么早。
如果刘备不死,刘备再与诸葛亮认真策划实施北伐,说不定会取得比较好的业绩。
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的时候,被刘备的儿子刘禅无缘无故地喊回来了两次,导致两次北伐都因为后主的原因半途而废,无功而返。
如果刘备在成都执政,如果刘备坐镇成都,或许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历史不能重演。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