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会,社会阶级的划分极为严格,尤其在外来民族建立的王朝时更是如此。清朝自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延续了276年的王朝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汉人和满人在社会地位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在后宫选妃这一方面,满族贵族女子可以成为后宫嫔妃,而汉族女子多数只能做宫女伺候别人。但是,在清朝时期要如何区分一个女子是汉人还是满人呢?实际上,只需观察她的身体两个特定部位就能得知。
满族女性在入关前与男性几乎拥有相同的社会地位。但随着汉族礼教的影响,满族女性的地位有所下降,尽管如此,她们在家庭生活中仍然拥有较大的话语权,比起同期的汉族女性,地位要高出许多。然而,如何从外貌特征上分辨满族和汉族男性已经变得困难,但对女性来说却不同。
满族起源于女真部落,因此继承了古代女真人的一些传统习俗,比如扎耳洞和戴耳饰。满族女孩出生后会穿三个耳孔,戴三个耳环,这被称为“一耳三钳”。耳钳或耳环有着不同的材质,从金、银、玉到铜,这一习俗在满族妇女中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晚期的宫廷社会。而相比之下,汉族人没有这样的习俗,她们戴耳环时通常只有一个耳孔,这个细节相对比较隐私,需要仔细观察才能看清楚。
除了耳环外,要区分女性是否为汉族还是满族,还可以观察她们的另一个身体部位——脚。古代中国有缠足的习俗,也就是所谓的裹小脚,这个风俗并非满族创造,而是由汉族开始的。虽然明确的缠足禁令始于清朝,但早在宋朝末期就开始出现了缠足现象,逐渐演变成“三寸金莲”。清朝统治者如皇太极、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多次下诏禁止妇女“束发裹足”,对擅自缠足者进行了严惩。因此,满族女性并不缠足,这展现了清朝以及满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初兴时期,满族与元代的蒙古人一样,推行一夫多妻制度。富有的满洲贵族常常有一个以上的福晋,即便是富有的平民也可能有多个妻子。然而,一夫多妻并不代表这些妻子之间地位完全平等,满族社会中有正、侧或长、次之分,但这与汉人社会中的“嫡、庶”又有所不同,因为在满族社会中,次妻依然被视为妻子,而汉族的妻则只能有一个,没有正、次之分。
这些情况也在宫廷后妃制度中有所反映,表现为并后制。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