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年号洪武。然而,朱元璋登基后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如何确保自家天下能够延续下去?他的答案是将自己的26个儿子(除了朱标)分封到全国各地做藩王。这一决定引起了朝臣们的哗然,因为历史上曾有过西汉的“七国之乱”,藩王的存在容易导致拥兵自重,危及朝廷权威。然而,朱元璋在分封藩王时,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如赐金册金宝、岁禄万石、设府置官属,以及规定护卫甲士数量等,表现出用心良苦。
尽管朱元璋在分封藩王时有着周详的考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决策却在朝廷权威面前留下了阴影。藩王们分散在全国各地,拥有兵权,开始形成一种独立势力,朝廷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为了防止藩王进京闹事,朱元璋甚至在临死时留下遗诏,规定“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到了建文帝即位后,面对这一局面,他迫切需要改变分封藩王的情况,于是实行强行削藩的政策。然而,这一决策却引发了燕王朱棣的反抗,形成了建文靖难之役。与明朝相比,满清入关后采取了不同的方式,避免了藩王的问题。清廷将所有皇子留在京城,不再设立名义上的藩国。并规定诸王公不赐土、不临民、不加郡国,府第均建于京师。同时,对于无故离开京师六十里的皇子,与百官同罚。
清朝对待皇子的政策相较明朝更加严格,但也更具有约束力。每岁亲王给予一定的银两,规定府第建于京师,以及限制皇子出京师的距离。尽管清朝对皇子实行严格的控制,但也为了让他们了解民间疾苦,每逢皇帝出巡时都让皇子随驾。然而,即便如此,康熙晚年还出现了“九子夺嫡”的悲剧。
总体而言,明清两朝对待皇子的政策各有千秋。明朝的分封藩王政策在初期为边疆稳定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随后却演变成了拥兵自重的局面。而清朝则通过严格的控制措施,有效避免了类似的问题,但也可能导致皇子与民间疏远。双方的政策各有优劣,是历史教训的有力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