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因汉朝皇室对天下失去了威慑,因此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其中不少人都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号,希望成为这片天下的下一个主人,可其中究竟有多少是真的想匡扶“汉室”呢?这只不过是他们的借口罢了。
在众多诸侯里,不仅曹操、袁绍等人不是真心想要匡扶汉室,就连所谓的汉室后代刘备,其实也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而已,放眼整个三国,真心想要匡扶汉室的或许只有这三个人,可奈何这三个人都不是诸侯,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匡扶汉室。
十八路诸侯的真面目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是《三国演义》中十分精彩的桥段,也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大场面,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也就是《三国志》的记载中,虽然有各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场面,不过实际规模要比这小的多。
这次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最后的结尾十分潦草,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他们并不是真心想要匡扶汉室,只是想要打败董卓而已。并且在看到董卓的力量较强后,其中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或者说是否打败董卓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有这个行为很重要,可以成为他们日后积蓄力量四处征伐的资本。
难道整个天下就没有人真心想要匡扶汉室吗?根据历史中各位人物的行动可以看出,有不少人是真心想要匡扶汉室的,而且他们也确实付出了行动,其中第一个人就是王允。
王允
对于王允,大部分人的唯一印象就是他派出了貂蝉,用离间计最终杀掉了董卓,难道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证明王允是想要匡扶汉室吗?让我们先来看看王允的经历和他的一系列行动。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王允是一个标准的汉朝官员,并且在镇压黄巾军起义的时候立下了战功,而第一个证明王允内心的,就是他对张让的态度。
张让是十常侍之一,在汉灵帝时期权力通天,可王允在得到张让与黄巾军私通的时候,竟然毫不犹豫的选择向汉灵帝告发,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确实是汉朝的忠心之臣,为了汉朝的稳定不惜得罪重臣,这显然是其他大臣所做不到的,可以说在汉灵帝时期,就连大将军何进也不敢随意得罪张让。
而到了汉献帝时期,张让再一次表达了他对汉室的忠心,他派遣貂蝉,接连使用了美人计和离间计,最终杀掉了汉朝的心腹大患董卓,在汉献帝时期,真正能够对董卓造成威胁并付出行动的只有王允和曹操,只不过王允更加果断,他的行动也更加彻底。
在杀掉董卓后,王允有两条路可以走,一个是维持现状,慢慢的吸收董卓残余部队,并最终称帝,另一条路则是彻底解散董卓旧部,继续在汉朝当他的忠臣,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想要解散董卓旧部且没有掌握兵权的王允被杀,王允的一生不仅目标明确,且没有任何逾越之心,堪称汉朝最后的忠臣。
荀彧
无论是在《三国演义》还是一些网络小说当中,荀彧对于汉室的忠心都得到了十分细致的描写,这也导致他和曹操最终产生的隔阂,郁郁而终。
在董卓掌权时期,眼见汉室无望的荀彧只能选择隐居,可他的内心却没有放弃,在得知十八路诸侯反董卓后,荀彧毅然决定出山,按照荀彧当时的家族实力来说,如果不参与这趟“浑水”,大可以高枕无忧的过着隐居的生活,可他还是决定出山,试图完成恢复汉室的梦想。
一开始,他选择的势力是袁绍,可在他发现袁绍实力不足且动机不纯的时候,就来到了曹操的阵营,并得到了曹操的重用,在曹操的军事生涯中,荀彧的作用非常大,且体现在方方面面。
在军事层面,收复兖州,打败张绣和吕布,以及曹操战斗生涯中最重要的官渡之战,都是荀彧的功劳,如果没有荀彧,曹操或许早就败在了袁绍的手里,在同一时期,被后世追捧的郭嘉,也只能提出“十胜十败论”这种洗脑理论,没有太多的建树。
在政治层面,曹操将汉献帝收纳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当中,也是荀彧的建议,可以说在那个乱世里,或许只有荀彧真的在乎汉献帝这位汉朝皇帝的安危,也只有他在试图保护汉朝皇室的传承。
不过可惜的是,虽然荀彧对汉室一片忠心,可汉室的传承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在连年的征战中,曹操终于不再隐藏自己的野心,进爵成为了魏公,荀彧因此和曹操产生的隔阂,并从此郁郁寡欢,最终身亡。
荀彧身为一个谋士,颇有化身棋子入局天下的魄力,他也是三国时期所有谋士中,唯一一个将忠于汉室放在明面上的谋士,并且在最后时刻,依旧忠于自己的内心。
在曹操加封魏公后,曹操的未来已经很明朗,即使有生之年无法完成统一,但也占据了中原地区的半壁江山,他的后代完成统一指日可待,这个时候荀彧只要保持对曹操的支持,不仅可以加官进爵,更可以成为魏国势力中的大功臣,日后足以进入魏国史册的存在。
可对于眼前唾手可得的功名利禄,荀彧还是选择了放弃,宁愿和曹操产生隔阂,甚至被曹操直接杀死,也要坚持心中的愿望,这就是忠臣的胸襟,也是后人最佩服荀彧的地方,而荀彧如此忠心汉室,却始终没有考虑投奔刘备,是不是也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关羽
关羽作为三国时期的武将,后世的武圣,在国人的心中有着超然的地位,是三国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武将,或许他的武力值在三国时期并不是最强,在某些排名中连前三名都进不去(一吕二赵三典韦),可这依然不能减少大家对他的喜欢。
那么为何说关羽是终于“汉室”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首先是桃园三结义,在桃园三结义的时候,刘备对自己的描述为:“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这是一个大前提。
可以说刘备能够获得关羽的认可,与之结拜,是刘备的目标吸引了他,所谓“破贼安民”,完全可以对等匡扶汉室,毕竟这是汉臣才会做的事情。
其次就是关羽对汉献帝的态度,关羽见汉献帝的时候,曹操已经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许县,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且那时的刘备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天下进入了群雄逐鹿的状态,当时所有人都知道汉献帝现在只是一个名头,没有任何实权。
可关羽对汉献帝依旧十分的尊敬,以非常虔诚的姿态去见了汉献帝,这代表关羽对汉献帝和汉室都十分的尊重,一直将自己当做汉朝的臣子看待。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为蜀国大将,关羽的地位非常高,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五虎将,还是《三国志》中的蜀汉前将军,都足以威慑其他人,可关羽对外的称呼一直使用的是汉寿亭侯,也就是汉献帝对他的册封,这是关羽最在乎的“职称”,也是他对自己最认可的爵位。
关羽在后世之所以被尊称为“武圣”,主要在于“义”,而义气也分为大义和小义,小义可以理解为兄弟义气,而大义则是天下大义,什么是天下大义,维护国家统治,赶走侵略者就是大义,虽然关羽没有直接忠于汉献帝的汉室,但选择蜀汉,多次拒绝曹操也可以看出他的想法和选择。
对于这三个人的想法,也许会有很多人有反对意见,比如王允,相信会有不少人说他只是为了自保,或者是想要一场富贵,可从结果来说,王允完全有更好的选择,他可以隐世不出,毕竟在被张让陷害后,他就过了一段隐居的生活,也可以顺从董卓或者其他诸侯,但他还是选择了使用离间计,让自己陷入了危险之中。
而荀彧与曹操的决裂,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曹操喜欢提携寒门、打压士族有关,或许在这个乱世当中,早已没有人想要匡扶汉室,有的只是如何获得一个完整的天下。
结语:
所谓的匡扶汉室,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只有皇室存在且稳定的情况下,才有所谓的“匡扶”,在皇室分崩离析的情况下,如何去匡扶呢?能够对原来的皇室心存敬意已然是少见的情况,且在这种时候,又何来匡扶一说,难道要打下整个天下,让原来的皇室重新掌权吗,赵匡胤就是做好的例子。
如果将匡扶汉室理解成在乱世之中,给予皇室成员足够的尊重,那么曹操或许才是真正匡扶汉室的人,因为他真实的保护了皇室,也给了汉献帝足够的尊严,而反观刘备,一心想要匡扶汉室的他,为何不带着势力去投奔汉献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