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设立了四位副总司令,分别为吕正操、周保中、李运昌、萧劲光。按照资历和过去的职务来看,萧劲光应该是四位副总司令中资历最深的。抗战时期,他担任过大军区级的副职职务,按理说,应该排名靠前。然而,令许多人不解的是,他竟然排在了第四位,而抗战初期才加入革命阵营的吕正操却居然位居第一。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职务排列呢?可以肯定,这个排名并非完全根据资历和过去的职务来定的,而是更注重了各人在东北的影响力。
吕正操,作为东北军出身的将领,他的背景和影响力在东北地区无可匹敌。从关外到关内,他深得东北人民的信任。西安事变后,他成为了特别党员,随着抗战的爆发,他带领一个团脱离国民党军队的控制,改编成自治军,后来与孟庆山的游击军合并,组成了冀中军区,并隶属于晋察冀下辖的二级军区。1942年,他率领多个团挺进晋绥军区,那个时候的晋绥军区已不再是一个主要战区,它和陕甘宁边区合并,组成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战胜利后,作为东北出身的他,肩负着回家乡的责任和义务。更为重要的是,东北地区当时尚无根据地,百姓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并不熟悉,而对东北军却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信任。因此,吕正操被任命为副总司令,是为了在工作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能够吸引和团结更多当地的势力支持革命。
周保中则是东北抗联的负责人,东北抗联自九一八事变后就一直在与日伪军作斗争,尽管部队规模并不庞大,但抗联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给日伪军造成了巨大的牵制和打击,为最终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段时间里,抗联培养了许多英雄人物,比如杨靖宇和赵尚志等,他们的牺牲和奋斗精神,至今仍是抗联精神的象征。1932年,周保中在东北牡丹江发动抗日武装斗争,将一部分抗日力量联合起来,成为满洲省委的军委书记。在此后的发展中,他先后担任了抗联第5军的军长和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帮助南满的杨靖宇和北满的赵尚志形成了抗联的“双旗阵”。到了1940年,抗联遭遇了重大的挫折,周保中率领部队撤到远东境内,并成立了东北抗联教导旅担任旅长,成为抗联的军事核心之一。抗战胜利后,周保中和他的部队与苏联红军一道,参与了东北的解放工作。这个阶段,周保中的影响力在东北是无法忽视的。
李运昌,抗战胜利前,他一直率部在冀东地区活动,几乎没有到过关外。然而,抗战胜利后,他指挥着一万多人的部队分三路挺进东北,最先抵达沈阳的是曾克林的部队。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扩大武装、寻找武器等。在短短的三到四个月里,李运昌的部队迅速发展壮大,最终人数达到了十万之众,其中曾克林部就占了七到八万。这支部队无疑是最先抵达东北并展开工作的重要力量。从兵力上看,李运昌的部队在四位副总司令中,实际上应该排在第一位。与山东军区派出的五六万兵力以及新四军三师的三万多人相比,李运昌的部队显然更为庞大,也具有更强的战斗力。
至于萧劲光,他在1922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担任过军团长,抗战时期则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副司令。抗战胜利后,虽然他并未参与东北的战斗,但他曾经在抗战期间担任重要职务,并且没有在东北长期工作。原本,抗战胜利后他被调往山东军区担任副司令,但在中途得知自己将被调往东北,他便改变了方向,转赴东北。虽然他是大战区的副职,但到东北后,他并未得到更高职级的任命,依然属于副职。通过这些细节来看,可以明显看出,职务的排列更多是考虑了其他因素,而不仅仅是过去的职务和资历。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理解为何职务排名会是这样,这背后是根据各人对东北的影响力、历史贡献及军事实际情况来做出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