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前言:
在《上篇》中,笔者主要讲述了晋藩的大宗,特别是晋定王一脉的宗室故事。今天,我们将视线转向晋藩的其他宗室分支,探讨他们在明英宗正统年间的不同故事。行文之前,简要回顾一下晋藩各分支郡王的基本情况。
晋王的首封者为朱棡,他是太祖朱元璋的嫡第三子。朱棡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去世,享年年迈,追谥为“恭”。晋恭王共育有七子,他们分别是:长子晋定王朱济熺、次子高平王朱济烨、第三子晋废王朱济熿、第四子庆成王朱济炫、第五子宁化王朱济焕、第六子永和王朱济烺、第七子广昌王朱济熇。
晋定王朱济熺共有八子,分别为:长子晋宪王朱美圭、次子交城王朱美垸、第三子阳曲王朱美垙、第四子西河王朱美埻、第五子方山王朱美垣、第六子临泉王朱美塎、第七子云丘王朱美堣、第八子宁河王朱美堛。
晋宪王朱美圭有四子,分别为:长子晋王朱钟铉、次子徐沟王朱钟铎、第三子河东王朱钟鏸、第四子太古王朱钟鋐。
权力斗争与家族命运:
在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功篡位之后,他始终对与自己有接近权位的秦藩和晋藩保持警惕。为了削弱这两大强藩的力量,朱棣采取了诸多手段,意图分裂与削弱他们的势力。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十月,高平王朱济烨和平阳王朱济熿率领四千名晋王护卫从太原迁至平阳府(今临汾)。这一次迁徙标志着晋藩的家族成员开始分散居住。
随后的变故令家族势力发生了显著变化。高平王朱济烨去世后,平阳王迁回太原,而晋定王的后代则继续在平阳府中有所活动。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朱棣恢复了前晋世子朱美圭的晋王爵位,并要求他迁居至平阳府。然而,朱美圭重封之后,仍决定留下交城王和阳曲王负责看守晋定王的祖先坟园。
高平王的遗孤与悲欢: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高平王朱济烨进京献马,获四叔朱棣的赞扬。然而,他在返回平阳府的途中突患重病,最终年仅二十九岁去世,谥号“怀简”。虽然高平王无嗣,但他的遗孀王氏寿命颇长,跨越多个朝代,见证了不少变迁。她在平阳府的家族低谷期,时常给予支持。
英宗即位后,朱美圭重获晋王封号,并顺利返回太原。其四弟西河王朱美埻却因担心怀简王妃的状况而请求返回平阳。然而,英宗经过调查后表示,平阳王府的物资保障充足,西河王无需再回去照顾王妃。结果,西河王朱美埻并未再行此事,成为了朝廷的笑柄——怀简王妃最终在景泰七年(1456年)去世,而西河王在当年七月就已经去世,实在让人唏嘘。
各王府的起伏与辉煌:
其他晋藩诸脉也在不同历史节点上经历了许多起伏。庆成王朱济炫和永和王朱济烺,兄弟俩在永乐年间被安排迁往汾州府(今山西汾阳),这同样是朱棣通过地理分散来削弱晋藩的一种策略。两位王子在汾州府生根发芽,影响延续至明朝末期。
庆成王朱济炫去世后,由其庶长子朱美埥继承王位。英宗在宣德年间,对庆成王府的请求给予了许多支持,例如减免田租、派遣太医为王妃傅氏治病等。然而,英宗亲政后态度有所转变,许多曾经给予的优待开始收紧。
晋藩家族的家事与朝廷的互动:
其中,宁化王朱济焕与朝廷的互动颇为紧密。正统二年(1437年),宁化王的生母樊氏去世,朝廷迅速追封其为“晋恭王夫人”,并且允许宁化王频繁祭扫其母的墓园。然而,宁化王的母亲墓园问题,因其范围远超祖制,引发了一场争议。英宗虽然严厉批评,但最终决定宽容,要求他归还占用的民田,并未追究其他责任。
然而,宁化王的家族并非全无问题,正统四年(1439年),一桩关于其第三子谋反的冤屈再次将他推上风口浪尖。尽管如此,宁化王一直能够稳居朝堂,英宗的宽容让他保持了较高的地位。
广昌王府的风波:
至于广昌王朱济熇,其家族在正统年间的命运较为平静,直到正统十年(1445年)发生了一起内部风波。广昌王府的总旗徐礼与王府内使阮通发生冲突,意图上奏揭露阮通的罪行。尽管徐礼所言不虚,最终却因上奏遭遇朝廷的惩罚。这个事件虽然未对广昌王府产生致命影响,但也显示了晋藩在英宗时代逐渐走向衰败的迹象。
结语:
总体而言,除去永和王朱美坞的恶行,晋藩其他宗室在正统年间的表现较为平稳,且未有太多重大的不法行为。朱美坞在日后的被废除,竟然留下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奸生子”——朱钟铗,他在明宪宗成化年间竟然恢复了爵位。至于晋藩的整体命运,在太宗朱棣的改革下,已经难以恢复昔日辉煌。到了土木堡之变后,晋藩的势力已经崩塌,这些故事,留待我们在下一篇中继续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