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叛国者——在日本名古屋去世。临终时,他留下了遗言,要求将自己葬于南京的中山陵。这一要求令人愤慨,因为汪精卫一生行事卑劣,卖国求荣,到了死还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有资格安息在中国的土地上,这种毫无自知之明的请求,实在令人愤慨和可笑。
汪精卫的死亡源自一场旧伤复发。1935年,他曾遭遇一次刺杀,子弹打中他的脊柱,虽然他奇迹般没有当场死去,但那颗嵌入他身体的子弹却一直压迫着他的神经。几十年后,这颗子弹最终引发了多发性脊骨肿瘤,并导致了他的死亡。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召开四届六中全会,汪精卫在众人的陪同下到达会场。此时,他已经暗中投向日本,6月,他批准了《何梅协定》的签署,竟将华北的领土主权无条件交给了侵略者日本。对于这一卖国之举,汪精卫极力为自己辩解,声称是为了“曲线救国”,但实际上,他对日本的屈服,是由于深深的恐惧。汪精卫曾言:“中国数十年军事经济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亦幼稚不完善。”他对抗战充满悲观,甚至宣称“和呢,是会吃亏的,战呢,是会打败仗的”,从这些言论中不难看出,汪精卫从未相信中国能够战胜日本,面对威胁,他选择了背叛。
然而,汪精卫的卖国不仅仅是出于恐惧,更因他对权力的渴望。国民党内部分裂严重,蒋介石与汪精卫之间的权力斗争加剧。蒋介石巧妙地牢牢掌控政权,而汪精卫渴望通过联合日本争取更多的政治资源。日本也看中了汪精卫软弱无能的一面,迅速联系了他,支持他背叛国家,汪精卫毫不犹豫地投向了侵略者的怀抱,这一选择,也预示着他悲惨的结局。
汪精卫在1935年仍是国民党名正言顺的二号人物,但他内心的背叛情节已经逐渐显现。国民党内部的投降倾向和对民众的压迫使社会不满情绪高涨。尽管汪精卫和蒋介石都明白自己处于危险之中,但在大型会议中,他们依然不得不公开露面。1935年11月1日的四届六中全会后,汪精卫在会议合影时发现蒋介石未出现,他当即替蒋介石传话,称蒋身体不适,并表示大家可以自由合影。汪精卫心中暗喜,因为当蒋介石缺席时,他便是场内最有权力的人。会场混乱之际,一名刺客潜入了其中,突然一声大喝:“严惩卖国贼!”随即传来三声枪响,汪精卫应声倒地,血流如注。
这次刺杀,让汪精卫遭遇了重创。张学良等人立刻上前控制刺客,并被汪精卫身边的卫士开枪射伤。刺客被急速送往医院抢救,然而,事情的背后却充满疑点。张学良回忆称,卫士在此时多次开枪,疑似有杀人灭口之意。而蒋介石则对这一事件表示怀疑,他深知自己和汪精卫的矛盾,认为此事必定与自己相关。汪精卫妻子陈璧君还曾找上蒋介石,指责他“派人下此毒手”。然而,经过调查,刺客并非蒋介石所派,真正的刺客名为孙凤鸣,原为江苏出生的记者,曾因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而加入十九路军,对国民政府心怀不满。孙凤鸣反感蒋介石的投降行为,因此决心为国家复仇。
孙凤鸣的刺杀行动从未将汪精卫列为目标,原本他们是计划刺杀蒋介石。然而,蒋介石由于直觉不安未出席会议,孙凤鸣最终将目标转向了汪精卫。在南京的会议上,孙凤鸣将自己的手枪隐藏在相机中,并趁机组装完毕。为了确保任务成功,他吞服了大量鸦片,决心以死赴使命。尽管他最终成功刺杀了汪精卫,但却因此丧命。汪精卫的生命得以延续,却也因这次袭击而经历了十多年的病痛折磨,最终因脊柱的伤势去世。
汪精卫临终前,要求葬在南京中山陵附近,尽管日本当时已是强弩之末,但他们还是为汪精卫提供了特殊待遇,将他葬在梅花山,离中山陵不远。葬礼规格极高,甚至强迫南京的百姓参加,媒体大肆宣传汪精卫的“功绩”。然而,无论他葬礼如何盛大,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是一个卖国贼,一个背叛者。
1945年,日本投降,汪精卫的豪华墓地也迎来了它的终结。南京人民纷纷向蒋介石上书,要求毁掉汪精卫的墓地,认为他的尸体不应再污染这片土地。蒋介石为此下令,派工兵营炸毁汪精卫的墓地。炸药爆炸后,墓地瞬间坍塌,汪精卫的遗体被翻出,连同他衣服口袋里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魂兮归来”。最后,汪精卫的尸体被火速焚化,骨灰被丢入路边的沟渠中。南京城内,百姓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欢呼庆祝,放鞭炮庆祝汪精卫的灭亡。这个一生想要成为“人上人”的人,最终得到了恶有恶报的结局。
1987年,孙凤鸣的家乡铜山为他和妻子竖起了纪念碑。在碑上,刻着一首诗,赞扬了他的忠诚与牺牲。而汪精卫的名字和墓地,则永远被人民铭刻为背叛者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