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前天发布了《没有毛主席的领导,第四次反围剿也能取胜?战后毛主席的评价亮了》一文,在“覃仕勇说史”上详细讲述了1933年4月,红一方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战的辉煌胜利的经过。毛主席虽然未能亲自参与这场战斗,但在得知胜利的消息后,他欣喜若狂,激动地称这是“空前光荣伟大的胜利”,并认为这次胜利给予了蒋介石“致命一击”。然而,遗憾的是,胜利的喜悦让“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者们失去了冷静和客观,他们未能理性看待这场胜利,反而在情绪的驱使下,推动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在苏区和红军中的进一步蔓延。
此外,老覃在昨天发布的另一篇文章《1933年,毛主席不客气地删改谢觉哉写的通知,谢觉哉看得目瞪口呆》中提到,1933年5月8日,“左”倾冒险主义者在中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操控下召开了第41次常委会议,决定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移往瑞金,并任命博古、项英为军委委员。为了说明军委主席朱德在前线指挥作战,项英被任命为中革军委主席代理,直接左右全国红军的行动。这样一来,红军的指挥和决策更加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对整个战争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年6月下旬,红军实施了分离作战的战略方针,提出了“两个拳头打人”的战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分别被分配到不同战线,执行不同任务。红一军团作为中央军,负责守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而红三军团则作为东方军,向福建进军并扩大革命根据地,旨在“筹款百万,赤化千里”。7月1日,彭德怀被正式任命为东方军司令员,开始筹划东征。
7月5日,东方军在乐安县大湖坪举行了东征誓师大会,并在随后分成两路经过新安、丹溪、驿前和石城,浩浩荡荡地向福建进军。东方军的首战被定在泉上,彭德怀认为泉上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位于宁化、清流、归化、建宁等县的交汇处,是进军福建的交通枢纽。当地驻军虽只有19路军78师的一个团,但该地有着丰富的物资储备,一旦攻下泉上,不仅能解决红军的物资短缺问题,还能清除东方军前进路上的障碍,同时震慑逃亡的地主势力,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意义。
彭德怀对敌情的判断极为精确,认为以东方军的力量足以击败敌军,犹如“狮子搏兔”,他也预见到,敌军78师的其他部队可能会前来增援。为此,他计划通过围点打援,在敌人的增援部队未到之前消灭敌军一部分,并为后续战斗奠定基础。然而,战局的进展并未完全按照彭德怀的设想发展,项英发来了奇怪的电令。
项英的电令要求彭德怀“以1团围攻泉上”,并集中力量攻打清流和连城等县城。博古和项英认为泉上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堡,根本不足为虑,因此他们只关注中心城市的战略价值。项英虽然并非军事专家,却以中革军委主席的身份,以极为强硬的态度指挥彭德怀,给他下达了一系列令行不通的命令。彭德怀对这些指令感到极度愤怒,他向滕代远表示,这种做法简直是“乱弹琴”。他认为按项英的计划进行调动,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使红军陷入被动。
面对项英和博古的坚持,彭德怀感到既愤怒又无奈,他虽然坚持与对方争论,但始终无法改变他们固执的决策。此时的彭德怀,心中充满了无比的焦虑和矛盾,深知若不迅速解决这种指挥层的分歧,红军可能会错失一场重要的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