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时期,社会阶层严格划分,即便是皇族成员,也存在着不同的等级,而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待遇。许多人对“额附”这一称谓充满好奇,究竟它代表着怎样的身份呢?实际上,额附的地位与现代的“上门女婿”相似,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在古代,尤其是在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额附的妻子地位往往高于他,这使得他在社会中显得格外难以自处。
额附这个称号主要出现在清代,其并不专指皇帝的女婿,也可能是其他王公贵族的女婿。同时,额附本身也带有一定的爵位,因其妻子的身份和地位不同,所享受的待遇也有所差别。清代的公主通常在十几岁时就开始挑选额附,她们可以从京城的王公贵族中选择,也可以选择一些蒙古宗亲中的年轻人。清朝皇帝更倾向于与蒙古族联姻,这样不仅能够加强与蒙古的联系,也有助于稳固边疆。统计数据显示,清代的额附中,超过一半以上的都是蒙古族人,其余则是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员。
额附这一职称,实际上是一个统称。每个额附的具体称谓取决于其妻子的封号。例如,固伦公主有亲王的地位,和硕公主则拥有郡王的地位,她们所选择的丈夫分别被称为“固伦额附”和“和硕额附”。这些额附的身份虽然不及公主,但其地位依然较为尊贵。事实上,这些额附多数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甚至在选拔时,皇帝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身份高贵、背景显赫的人。这样不仅能确保自己的女儿生活幸福,也为朝廷选拔一些具有能力的新人,显示了额附并非完全依附公主,而是有着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无论是皇帝的额附,还是其他宗亲的额附,通常都有着相对高贵的身份。他们娶了公主或格格之后,地位可能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蒙古族的额附通常不居住在京城,他们的公主往往会随之迁往蒙古,并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安家立业。尽管他们享有一定的军权,但通常不会介入朝政。相较之下,满清贵族和汉族的额附则多居住在京城,与公主共同生活在公主府中,他们通常也会在朝廷中担任一定职务。例如,傅恒的儿子福隆安,他是和硕额附,也担任步军统领与兵部尚书,且得到了乾隆帝的高度信任,成为了其得力助手。
在待遇方面,除了他们所担任职务所带来的俸禄外,作为额附,他们还享有特殊的待遇。这些待遇根据爵位的高低有所不同。例如,嫁给蒙古的公主,额附每年可获得约300两的俸禄,而固伦公主的额附则为300两,尽管看似远嫁的公主俸禄较高,但实际上留在京城的公主能更频繁地得到其他赏赐,且额附的待遇相对也更高。
然而,当公主去世后,虽然她会被安葬于皇陵,但额附一般并没有资格与她同葬,除非皇帝特许或公主生前有强烈的要求。此外,额附对于公主的财产也没有支配权,除非得到了皇帝的特别允许。如果额附另娶正妻,他便需要搬出公主府,自立门户,此时他所享有的所有待遇也将停止。而在公主去世后,额附若要纳妾,通常会等到此时才敢提出,且这时仍可继续享受额附待遇。
虽然清代的额附在享有某些特权和爵位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政务,但回到家庭中,他们的地位依然无法与公主和格格们相提并论。毕竟,他们的许多待遇都是依附于额附这个身份而得来的。尽管这份身份在某些时候显得有些“憋屈”,但与普通百姓相比,他们的身份依然显得格外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