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5年,56万汉军被项羽用3万骑兵击败,刘邦仓皇逃到安徽后,对张良说:“函谷关以东的地盘我不要了,全部用来赏赐功臣。”
函谷关以东,那可是半壁江山。拿出半壁江山来做期权池,刘邦应该是千古第一人。后来,公司上市了,期权兑现,韩信、彭越、英布等大功臣封王,次等的143人全部封侯。
如此大方的老板,你跟不跟?
秦末天下大乱,群雄纷起,资本野蛮发展横冲直撞,经过数轮兼并、融资,最后只剩下项羽的楚霸王集团公司和刘邦的汉天下集团公司。一山不容二虎,最终的霸主只能有一个,几轮较量下来,两家公司之争的焦点已转移到了两位董事长之间的PK。
如果单从外形上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神勇的背影千古无二,这种老板多牛啊。而刘邦呢,不过是沛县无赖,吃了半辈子狗肉,还和村里的寡妇扯不清。这种人也配和项羽相提并论?他能得天下,很多人认为不过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而已。
项羽是富二代。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从小就能入读贵族学校,即便楚国灭亡后家道衰落,他也还有个很牛的叔叔当监护人。
应该说,24岁前的项羽受过委屈、吃过苦,跟随叔叔走南阳北,去咸阳见识过秦始皇的威严,结交过秦国官员司马欣,最后落户会稽,也能很快混出小名气。可以说,他从来都在上层圈子里,始终不曾和贩夫走卒、屠狗宰牛、耕种蚕桑的劳动人民打成一片。
简单说,就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这样的人有一个特点:眼里只有自己,却忽略了别人的欲望。
所以,当项羽创业时,常对员工讲:“公司的前景是很好的,你们应该追求梦想,不要整天计较一点小钱,太俗了。”可他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灭了前任董事长楚怀王,封自己为西楚霸王,把咸阳官的财宝、美人都带回到彭城……升职、加薪、套现、迎娶白富美,他一个都没放过。
对豁出命跟他干、立功的员工,他舍不得封赏,把印信放在手中,边角都快磨平了也舍不得给人家,只有口头鼓励:“表现不错,好好干。”
他跟员工谈梦想不谈利益,自己却打着梦想的旗号把利益全抓在手里。员工们拼死拼活却只有死工资,日积月累,人心散了,队伍也就不好带了。那时虽然没有猎头公司,但跳槽还是不难的。
于是,韩信辞职,陈平跳槽,英布背板,彭越观望,就连亲信吕马童也跳槽了,最后还在垓下亲手分割项羽的尸体,走到这一步,难道只怪员工缺乏忠诚吗?
刘邦就很务实,不说理想只谈钱。员工只要立下功勋,不论大小,都能得与之相应的回报:金钱、升职、美女…….只有做不到,没有得不到。
比如曹参,从办事员的职位起家,最终立功无数,被封为平阳侯。
比如樊哈,斩首176级,虏288人。击破敌军7次,攻下5座城池,打下六个郡、52个县,成为大将军。
在刘邦的公司工作,不论起点有多低、职位多冷门,只要对公司有贡献,他绝对会给你超值的回报。这样的老板,谁不愿意跟?打了败仗能拿出半壁江山做期权,手下员工能不拼命干?
好老板的标准就是:你努力工作,我包你富贵。
显然,项羽不符合这个标准。
千百年来,对项羽刘邦的评价数不清。而当世亲历者的见解显然更具代表性——楚怀王曾对人说:“项羽为人,剽悍猾贼。”意思就是表面神武盖世,但是私下过于鸡贼。
楚怀王虽然是更高层次的董事长级别,但他的见解颇具员工立场。站在员工的角度来看,尊重他人,让每一份牺牲都有价值;搭建平台,让每一个人都看到希望;懂得让利,把胜利果实和大家分享。不论任何时代、任何行业,这种老板都是最得人心的那种。
很多人说刘邦更奸诈,一副小人嘴脸。但站在追随大佬打拼的员工立场来看,刘邦生在社会最底层,见识过无数人的酸甜苦辣,看过各种刻薄嘴脸,所以对人心、人性看得更透彻,绝不会离开利益空谈理想。他深深明白,自己的命是命,别人的命也是命,凭什么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为你出生入死?难道只为一句梦想?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没有个体又何来集体?
所以说,在楚汉相争这个大舞台上,项羽和刘邦恰恰是坏老板和好老板的代言人。
少年时读楚汉争霸,一门心思惋惜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宅心仁厚、心慈手软,一次次错失良机,最后霸王别姬;也打心底鄙夷刘邦没本事但脸皮厚,为了逃命把老婆孩子扔下车,自己老爸就要被项羽扔油锅里煮了还流氓劲十足地说要分一杯羹,非常认同那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然而,当经历了生活的暴击,面对买房贵、买车难,生孩子养不起、老人年迈病不起、职位死活上不去等,无数紧紧勒在脖子上的绳索时,很多人才终于明白,老板可以谈梦想,没问题,但绝不能光谈理想不谈利益,毕竟,我没饭吃,别人不会肚子饿。
所以说,假如项羽和刘邦都来开公司的话,刘邦依然能聚才聚财、生意兴隆,项羽依然会众叛亲离、收获破产。这是经济规律,也是历史规律,因为从根本上讲,哪条规律也改变不了人心的规律。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