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靖陵,唐朝第十八座帝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乾县阳裕镇南陵村,是“关中十八陵”最末一陵(唐昭宗和陵、唐哀帝温陵原则上不属于帝陵的范畴、也无帝陵的规格,因此靖陵也是唐代最后一座帝陵)。
靖陵是“关中十八陵”四座堆土成陵的帝陵(另外三座是唐高祖李渊献陵、唐敬宗李湛庄陵、唐武宗李炎端陵)之一,也是最小、最简陋的一座。唐僖宗下葬不足20年,李唐王朝便土崩瓦解,靖陵迎来了首次被盗——五代时期,温韬“为耀州节度,唐诸陵在境者悉发之,取所藏金宝”,靖陵也在被盗之列。《宋会要》记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决定修复前代帝王陵寝,诏今州县检查历代帝王陵寝的存废情况,结果得知有28座帝王陵墓被盗,其中“关中十八陵”中有12座被盗,即献陵、昭陵、定陵、建陵、元陵、崇陵、丰陵、章陵、端陵、贞陵、简陵和靖陵,这个结果是此较可靠的!之后的千年时间,靖陵有没有再次被盗,暂不得而知。
时间来到了近现代,有人又开始觊觎靖陵地宫中可能残留的宝贝。1994年12月30日晚,一伙盗墓贼摸黑将靖陵封土炸穿了一个深16米的盗洞,盗墓贼下入墓室盗取了文物,靖陵遭到严重破坏,随时有再次被盗的危险。为了更好地保护靖陵,经有关部门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基本弄清了靖陵地宫的形制和结构。
靖陵封土呈覆斗状,底边长40米、顶边长8米,高8.6米,外围勘探出陵园一座,边长480米。地宫坐北朝南,由斜坡墓道、甬道、主墓室等部分组成,全长44.18米(墓道长35.6米、甬道长4.1米),甬道与主墓室连接处原有一道石门,已不存,推测是五代时期被温韬等人破坏,现留有北宋初年修复时堆砌的石头封门墙。主墓室距今地表19.2米,为一长方形穹窿顶土洞单室,东西长5.78米、南北宽4.48米,面积约26平方米。东侧顶部多坍塌剥落,西侧保存较好,残留有天象壁画。墓内存有一座长4.4米、宽3.1米、高0.3~0.4米的棺床,占据了墓室80%的面积,棺床之上原有木棺椁、木箱等物,因盗扰严重早已腐朽坍塌、狼籍一品,只剩灰烬和数块人体骨骼。
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100余件,主要有:豆卢钦望、杨再思两人的墓碑各1通;龙凤纹玉璧、玉佩各2件;镂空龙纹玉佩1件;玉带饰共9件,应是一条玉带上的饰物;带字的哀册残片2件;鎏金铜锁4件...此外,还有多幅墓室壁画、鎏金铜把手、屈针、莲花状片饰、玻璃片饰等物。以此可得出三点信息:第一,这些残留都是历代盗墓贼所不稀罕的“不值钱之物”,被遗留在了墓中。第二,豆卢钦望生前曾任唐礼部尚书、左仆射,杨再思生前曾任唐中书令、户部尚书,二人死后均陪葬乾陵。唐僖宗的墓中竟然出现了先祖陵园陪葬墓的石碑,肯定是盗用,真乃千古奇闻。另外,连棺床都需要用他人的墓碑拼凑制作,看来李唐王朝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第三,出土的玉质哀册残片中有一块上有“圣恭宀”三字(“宀”仅存一宝盖头,不知何字),通过对照唐代帝王谥号,只有唐僖宗的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中的“定”字为“宀”头,其余皆不符合,这无形中说明此次考古发掘的墓葬就是唐僖宗的靖陵。
唐僖宗李儇,唐懿宗第五子,即位时年仅12岁,是唐朝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唐僖宗在位15年,期间热衷游乐,朝政全由田令孜把持,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公元874年,王仙芝、黄巢在山东先后揭竿而起,不久攻陷长安。唐僖宗匆忙逃往蜀地,后又经历盐池之乱和襄王之乱,两次被挟持离京,四处奔波逃命,身体每况愈下,27岁时一命呜呼,死前传位弟弟李晔(即唐昭宗),追谥惠圣恭定孝皇帝,庙号僖宗,葬于靖陵。
唐僖宗临终留有遗诏“约锦绣金银之饰,禁奢华雕丽工,皆例作空文,而并违先旨。今者流离若是,病毒堪悲,仗百姓即百姓一空,捐国用则国用无取,不可踵从前之计度,困此日之生灵,俾朕厚颜下见先帝。应缘山陵事物,宜令中外商量,比从来每事十分各减六七。桐棺瓦器,朕所慕之,况在今晨,勿大夜”。如今,靖陵地面的华表、翼马、石马和石人绝大部分已残毁和倒扑,地宫更是严重被盗、粗糙简陋,甚至不如一些唐朝官员墓葬,这和相距5公里外的乾陵相比,显得那么渺小可怜!看来,真是圆了唐僖宗的临终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