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宋词《夏日绝句》,其中有一句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说起这位楚霸王项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或许是一个身披铠甲,正勇猛地与敌军厮杀的猛士,也或许是气节的代表"无颜见江东父老"。然而在精美的铠甲,锋利的长剑,健壮的骏马,壮丽的史诗背后,都是无数屈死的亡灵。在精美的头盔之下,是一颗可怖的骷髅。
作为单个的军人,项羽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武艺的高潮,作战之勇猛,令人叹为观止。在吴中时,项羽就以其勇武,而闻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己惮籍己"在会稽起兵时,项羽作为其叔父项梁的得力助手,不但亲手杀死了郡守,而且格杀其部下近百人,稳定了局势。"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百数十人。"然而作为一支军队的统帅,一位君主,其所作所为却是极其可憎的。
秦二世元年,项羽和叔父项梁在会稽起义,之后项羽便开始了血淋淋的屠杀史,攻克城阳之后,项羽便伙同刘邦将城阳"屠之"。之后项羽攻打襄城不下,等到城池投降了,又"皆坑之"。在巨鹿之战后,项羽为降卒反叛"楚军夜击阬秦军二十余万人新安南"章邯所部"秦军"大多是原来修筑骊山陵墓的六国刑徒,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惧怕联军失败,担心其在关中的家小性命"一说,而项羽却仍将其屠杀。但是项羽新安杀降还是存在一些疑惑,正如上文所说,降卒根本就不用担心自己家小的性命,他们本来就是六国之人,就当时的形势来讲如果联军攻秦失败,在短时间内秦军也很难将联军消灭,更不用说去捕杀他们的家小。而且屠杀降卒,他们的统帅章邯等三位将领(三秦),不可能不作出任何反应。当然,既然司马迁将此事记载了下来,就说明此事并非空穴来风,或许屠杀的对象真正的秦军,也或者是一些降卒真的反叛。项羽进入函谷关,在咸阳分封各王之后,立刻故技重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是,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个"贵族英雄"似乎在这里变成了无耻的强盗。在彭城之战之前,项羽镇压齐国反叛时,又"逐北烧夷齐城郭,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在齐国的烧杀掠抢"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项羽的楚军就像一只巨大的恶兽一样,所过之处片瓦不留。当然哪里有欺压哪里就有反抗"齐人相聚而叛之"。在项羽攻打彭越时,攻打外黄时不利,等城池投降了,他下令"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诣城东",又想"阬之"。幸亏机智勇敢的外黄令儿对项羽晓以利害,外黄城的人们这才逃过一劫,东至睢阳的人这才"闻之皆争下项王"(更多的是因为害怕)"
在秦朝末年的起义军之中,很难说他们军纪都很好,就算是汉高祖刘邦也曾屠杀过。但很难找出像项羽这样如此喜好屠杀和酷刑的将领。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重要的就是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然而项羽带领的楚军四处烧杀掠抢,进行大肆屠杀的目的竟然更多的是为了泄愤,比如外黄,比如咸阳,比如襄城。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大开杀戒,主要是为了削弱赵国的实力及恐吓赵人,为下一步灭赵做好准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白起无疑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虽然这历史的车轮是撵着鲜血的,而项羽的目的却仅仅是为了破坏和发泄愤怒,项羽分封诸侯的做法也无异于在开历史的倒车,所以白起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而项羽却是阻碍历史发展的。但是从情理上来说,屠杀就是屠杀,项羽和白起完全一样。
曾经有人说中国在近代之所以遭受如此大的灾难,主要原因在君主专政,而君主专政的源头是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导致贵族精神的消亡。还说项羽的失败是贵族的失败,标志着贵族精神在中国的最终消亡,是个悲剧。但现在我要说,如果说所谓的贵族精神就是肆意屠杀和破坏,杀伐仅仅是为了发泄愤怒,那么这样的贵族精神不要也罢。所谓贵族精神的核心就在于"贵族的尊严",这种"尊严"在一些人的眼中可能就是大无畏地对抗中央朝廷,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些人总是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大一统是大势所趋,而项羽分封诸侯的行为,开历史倒车,阻碍历史发展。这种所谓的尊严还有一重含义"气节高于生命"项羽在乌江自刎,可能就是他的这种"贵族尊严"的最大体现。然而这种精神在此后的中国历史中并未消失,明末江阴全城百姓士兵抵抗清军八十一日,10万人仅剩不到53人,这也是一种尊严的体现。这种精神并不是所谓的贵族独有的。或许是这样,强调贵族精神的人或许在早年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对中世纪西欧贵族的庄园生活极其向往,再加上之后所读的历史,便衍生出了这么一个所谓的"贵族精神",李清照只不过想借项羽表达一下对南宋朝廷的不满。而现代的这些人,所谓的"贵族精神"不过就是他们梦中的意淫罢了。
参考文献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