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即明思宗(1627年—1644年在位),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崇祯十七年(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带领大顺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朱由检在煤山上自缢而死,终年三十四岁。自此以后,明朝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权宣告结束,血雨腥风的南明王朝拉开了序幕,1683年,降清的明朝将领施琅带领水师在澎湖击败了最后一支明朝军队,明朝彻底灭亡。
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残暴行径和倒行逆施以及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清朝屡屡失败于外国侵略者,甚至最后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不管是八九十年前,还是现在,清朝总是招人厌恶。厌恶一件事物,就会对站在它对立面的事物产生好感,于是,这些年,逐渐有人开始对明王朝产生兴趣,称赞明毅宗朱由检的气节,一时间无数关于朱由检的小说,漫画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内容千篇一律,都是为崇祯皇帝惋惜,痛骂李自成和清朝云云,总之一句话:“毅宗皇帝啊,大明灭亡不怪你啊!怪你的混账爷爷,混账爷爷的爷爷啊!”
然而,在明朝大厦崩溃的过程中,朱由检真的只是一个可怜的,愚蠢的受害者吗?
朱由检究竟在明朝灭亡的历史中,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明清双方的所谓"议和"闹剧了吧。说实话,杨嗣昌提出的对清廷议和停战的建议,就是明王朝维持全国局势基本稳定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因为陕西的李自成,张献忠,辽东的清王朝,多灾多难的明王朝此时已经不可能同时战胜这两个强大的敌人,只有稳住清廷,节省出军费用于对李自成张献忠的讨伐。松锦大战之后,明朝辽东主力丧失殆尽,内阁首辅杨嗣昌劝崇祯皇帝与清廷议和,此时陕西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辽东清军又步步紧逼,只有先稳住一方才能逐步夺回战局的主动权,崇祯皇帝虽然性格刚烈,但也是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议和这个艰巨的任务被交给了陈新甲。
陈新甲(?~ 1642),四川省重庆府长寿县人(今重庆市长寿区)。万历三十六年举人,授定州知州。崇祯元年(1628),入为刑部员外郎,进郎中,迁宁前兵备佥事。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其人其人在边疆多年,有才干,有魄力,习边事,可为文人统帅之典范。在接受这个任务后,背地里告诉过自己的好朋友傅宗龙。傅宗龙离开京师时,把这事告诉了大学士谢升。谢升后来看到疆事大坏,就把傅宗龙的话讲给了崇祯......这就很可笑了,一件君臣密谋的事情,最后居然泄露出去,要知道当时朝廷上有一大帮吃饱了没事干的言官死死地盯着所有人,包括皇帝在内,只要有一点事,这些人立刻就会像苍蝇一样围上去,但此时,事情还不算太坏,因为这事充其量能算一个谣言,底下人一点儿证据都没有,崇祯皇帝斥责陈新甲,嘱咐他绝对不能泄露议和的秘密。
但俗话说:怕什么就来什么。
一日,兵部职方马绍愉从边关发回议和条件的密函,陈新甲置于案上,其家童误以为是塘报,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然后大家就都知道了,一时间群情激愤,大有把陈新甲,杨嗣昌生吞活剥之势。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皇帝的脸面也算丢尽了,崇祯皇帝于是严厉地斥责陈新甲,但陈新甲反而作死一般的"邀功",其实这里,陈新甲实际上是想向皇帝请求保护,正所谓"我为你立过功,你得救我!"然而皇帝被彻底惹火了,一脚就把老陈踢进了监狱,后又迫于舆论的压力,把陈新甲在闹市斩首示众,从此明王朝彻底失去了稳定全国局势的机会,最后的机会。
我始终认为,陈新甲事件是明朝中央政权崩溃的一个重要节点,陈新甲被斩首之后,明朝的名臣将相们大概真的对崇祯皇帝心凉了吧?本来议和一事是君臣密谋,结果事情偶然泄密,皇帝居然把陈新甲丢出去背锅,试问谁还愿意为崇祯皇帝尽忠呢?孙传庭战死潼关,卢象升战死巨鹿,崇祯皇帝不明真相,居然连一个谥号都不给,孙传庭更是被怀疑通敌诈死,更为可笑的是,洪承畴被俘后,崇祯皇帝居然在北京设立祭坛,祭祀典礼进行到一半儿,消息传来,洪承畴剃发降清了...........两年后,李自成攻打北京,各级文武官员争相投降,明朝灭亡。
“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或许真的是有误国的臣子,但真正应该为明朝覆灭负责任的人是谁?还是他朱由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