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河之战是北宋军队在灭亡北汉之后,继续向辽朝占领下的燕云十六州进军,攻打辽南京的一场战役。在此战中,宋军由优势转为劣势,由主动转为被动,最终惨遭失败,士兵阵亡上万人,连宋太宗赵光义自己都中箭受伤,以至于不能骑马,不得不乘坐驴车逃跑,而且因为这场惨败以及赵光义自身的狼狈逃跑,在今天人们给这位皇帝起了个外号叫"高粱河车神"为什么呢?因为他逃跑的时候乘坐驴车,辽军骑马都追不上,所以我们称宋太宗皇帝为"车神"。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宋军队拿下太原,仅仅存国29年的北汉政权灭亡。此时宋军的状态是"馈饷且尽,军士罢乏"毕竟太原城防坚固,宋军又围攻数月,自然人困马乏,而宋太宗此时发动北伐,军势自然不如刚刚出师之时,但此时出师也未尝没有道理,毕竟宋朝刚刚灭亡北汉,按常理说是要休整军队的,辽朝应该不会想到宋军这么快就打过来,此时出师可以达到让对方猝不及防的效果,但个人觉得此时的宋太宗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此时出兵北伐更有可能是"人飘了",毕竟自己哥哥没有打掉的北汉被自己打掉了,人家飘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宋军状态不可能不对后面的战局产生影响,在刚刚出发之时,宋军就有"扈从六军有不即时至者"可见宋军的士气并不高。
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在宋军进攻之初,辽朝军队却连战连败:先是"辽之东易州刺史刘禹以州降"然后又是"辽北院大王耶律希达,统军使萧托古,伊实王萨哈,迎战于沙河。东西班指挥使衡水傅潜、浚仪孔守正先至,击之,后军继至,大败希达军,生擒五百馀人。""挫宋"军队的表现真是出乎意料。之后辽南院大王耶律色珍在德胜口一带迎战宋军,又遭到失败,所部被杀死上千人,耶律色珍派军队袭击宋军后方,才勉强击退宋军,随后耶律色珍又"军于清沙河北,为南京声援。"很明显宋军虽然被击退,但并未遭到多大损失,完全可以再稍稍退却之后继续追击辽军,彻底击溃耶律色珍,但是并没有。
连续激战之后,宋军抵达辽南京城下,宋太宗命令定国节度使宋渥攻其南面,河阳节度使崔彦进攻北面,彰信节度使刘遇攻东面,定牙节度使孟元喆攻西面,各路宋军大举进攻,城外辽军纷纷溃散,辽南京权留守韩德让非常害怕,与知三司事刘弘登城共同抵抗宋军,实际上此时辽国守军已经近乎崩溃,宋军在城外劝降,城内人心惶惶,都指挥使李紥勒出城投降,城中更加害怕,辽援军依旧不见踪影。
秋,七月,庚辰,辽建雄节度使刘延素来降。壬午,辽蓟州知州刘守恩投降宋军。局势一片大好,但是此时宋朝军队也开始露出败相,由于辽南京久攻不下,宋军开始"多怠",但即使是这样,宋军也依然在高粱河(今天北京德胜门外)击败了来援救南京的辽南京丞相耶律沙的军队,但此时灾难发生了"会薄暮,休格自间道驰至,人持两炬,宋师不测其多寡,有惧色。"宋朝军队由于长时间的苦战,外加耶律休哥的障眼法,开始露出破绽,此时耶律休哥和之前退到清沙河北的耶律色珍合兵猛攻宋朝军队,南京城内的辽军也冲出击杀,宋军终于崩溃,宋太宗赵光义中箭以至于不能骑马,坐着驴车逃出战场,宋军死者万余人,此次北伐逐告失败。
高粱河之战失败的原因,个人感觉有两个,第一就是忽视了耶律色珍的部队,虽然他们首战告败,但是战斗力依然尚存,宋太宗并没有对其穷追猛打,导致其最后和耶律休哥合兵。第二就是不能孤立辽南京,或者说没有肃清辽南京周围的辽军据点,最后对辽南京久攻不下,宋朝部队疲惫不堪,最后被辽军趁虚而入,至于辽南京为什么不能迅速攻陷,除了城防坚固之外,恐怕和宋太宗有极大的关系,《续资治通鉴》记载"帝日督诸将攻城"可见宋太宗是亲自指挥的战斗,而战斗刚开始之时,辽南京城内已经是"人怀二心",如此有利的情况都不能迅速攻下城池,所以说最后的战败和皇帝自身的能力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