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基辛格访华,就苏联威胁一事询问毛主席,主席巧妙回应。
作为广为人知的中美破冰推动者,基辛格一生上百次访华,为两国外交做出突出贡献。在一次与毛主席交谈时,他提到苏联进攻问题,主席巧妙给予应对。
基辛格眼中的苏联具有怎样的威胁?毛主席又是如何回应他的?
会谈邀请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是许多中国人对美国政客基辛格的评价。在诸多心怀叵测的美国人中,他应当是获得中国人最高好感度的那一个了。
这位和中国打了40多年交道的老人,一生上百次访华。其中,他在70年代频繁和中国领导人接触,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1973年11月12日,已经身在中国的基辛格正在和他的同事们召开讨论会,突然收到了毛主席的会谈邀请。
在他的记忆中,这次邀请带着命令的味道,和以往的很多次邀请一样,让他不得不接受。当然,他自己也不想拒绝。
于是午后,他同周总理乘坐一辆车,沿着熟悉的路线,朝毛主席所在的地方赶去。两人谈到了第三方国家,苏联,尤其是苏联的扩张主义。
70年代的苏联虽然仍然以霸权主义政治的反对者自居,口口声声抨击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野心,但实际上,他们自己的政治工作中,却带着无法忽视的扩张主义色彩。
他们想要对外扩充领土,想要操控其他国家的主权,想要用包办代替的方式,主宰“小弟”们的命运。
这样的苏联让美国不得不防,同时也让中国不得不遏制。且不论中美两国当时的关系具体如何,至少在针对苏联的问题上,我们有着一致的立场。
因此,基辛格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会谈,都是基于共识而展开的。并且在基辛格看来,遏制苏联,这是中国的头等大事。
不过很快,在和毛主席的面对面交谈中,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永远不要以想当然的姿态去揣测一个英明智慧的大国领导者。
毛主席看到他们前来,以非常热情的态度同他们打招呼,还和基辛格身边的戴维·布鲁斯开了开年龄的玩笑。
他是很高兴的,自己已经80岁了,比美国客人们的年纪都大,但仍然可以精力充沛地接待他们,以清醒严密的思维和他们进行接下来的谈话。
提到大家都很关心的苏联,毛主席的说辞出乎基辛格的意料。
主席认为,苏联看似十分强大,但他们的摊子铺的太大了。美国、中国和日本等主权国家,南亚和中东等大片地区,这都是他们需要提防的对象。
再强大的国家,也会分身乏术,所以他们用来对付中国的兵力,绝不可能超过一半。结论就是,苏联不会堂而皇之地进攻中国。
苏联问题,基辛格和毛主席多次谈到,长篇大论仍嫌弃不够,实为重点。
在一次会晤时,基辛格有些强势地提出,苏联可能会大军压境,进攻中国。而毛主席则诙谐地回应道,美国朋友不太可靠,敦刻尔克就提前跑掉了,所以苏联主要力量是对付美国的,不是对付中国的。
末了,主席还加一句,不要拿苏联这张牌来吓唬中国。
说这话时,毛主席展现出了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有种笃定的强大自信。他了解中国,了解美国,了解苏联。这位很少出国的政治家,脑子里装着的是清晰的世界局势。
两极格局中的两个极点,固然有着超一流的实力,但中国也不是吃素的国家。雄狮的风采,不是没人领教过。
基辛格无法不为主席的魄力所折服,也无法不反复研究他那说话的艺术。事实证明,在对苏联的分析上,没有人比毛主席更精准。
关于苏联发起战争的可能性,毛主席又是怎么具体分析的?大战爆发的可能
70年代,基辛格提到苏联可能进攻中国,毛主席给出绝妙回应。
在主席看来,二战之后,大战爆发的可能性有多少?
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的一系列骚操作,我国边防安全隐患系数直线上升,毛主席也慎重思考了战争威胁和应对战争的方法。
1969年3月的珍宝岛冲突,像是一个不良信号,昭告整个世界,曾经蜜里调油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现在也走到了兵戎相见、你死我活的地步。
虽然苏联的态度是强硬的,但毛主席的态度却是克制的。他明确做出指示,中国军队不能打出去。但如果对方打进来,我们就要采取措施了。
爱好和平,这是新中国一贯的态度,不管我们的军事实力如何,在可以避免战争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看到战乱席卷中华大地。
而且,主席还提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中苏分裂,美国高兴。
在世界竞争当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现象从来不少。不管是中国还是苏联,对于美国来说都是对手,两国相争,他们自然乐见其成。
中国明明已经很好说话了,苏联方面却不领情,仿佛打定主意要跟中国杠下去。
他们在远东驻地陈兵,在中苏和中蒙的边境线上毫不遮掩的修建军事基地,在中国边防士兵的眼皮子底下修建导弹基地。
不仅如此,他们还相当高调的作出征兵的规划,。频繁举行各种不同规模的军事演练,像是在为战争做充分的准备。
在越来越紧张的局势之下,毛主席的看法自然也随之发生变化。他认为,中国必须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准备,也包括精神上的准备。
边境安全,国防安全,这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尤其是在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的时候。
主席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典型的底线思维。在战争没有真正爆发之前,他都不会对这个问题下定论,只是在可能性上加以深入思考。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这绝不可能是错误的。
当苏联做出触犯中国底线的行为时,已经准备好的利剑,就可以凛冽出鞘。
不过到了70年代,毛主席结合苏联做出的一系列举动,以及世界格局的最新变化,又产生了不同的想法。
虽然总体局势还是不大太平,但打起仗来的可能性没有以前那么大。
1972年,在会见日本的田中角荣之时,主席也问到了战争的问题。
田中角荣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某些霸权主义国家用实力进行侵略的做法已经做到了极致,但世界现状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和平仍然还是主旋律。
这就说明,比起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如今的世界更加倾向于用谈判等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了。
毛主席深以为然,而且,他也根据美苏争霸的具体情况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两个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后继乏力。
主席从越南战争中看出了美国的疲态,战火把他们拖入了难以挣脱的泥潭当中,巨大的消耗也让美国社会怨声载道。经济的低迷,直接导致民心不稳,政局不稳。
虽然美国还是世界超级大国,但他们遇到的自身难保的情况,恐怕远比人们想象中更多。
至于苏联,这个同样被称为超级大国的国家,情况也没比美国好到哪里去。
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无法支撑他们对外扩张的野心。社会的内涵,潜在危险的无处不在,让他们疲于应付各种难关。
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都没有把握能一举消灭对方。既然如此,战争就打不起来,即便是刻意规避,他们也不会主动对对方出手。
世界各国需要做的,是警惕,是准备。也正因如此,毛主席才会对基辛格的“苏联进攻中国”的说法做出举重若轻的判断。
除了谈苏联这个大杀器之外,在1973年年底的访华行程中,基辛格还和毛主席谈到了哪些同样重要的问题?其他探讨
70年代,苏联可能进攻中国,基辛格出言提醒,毛主席智慧回复。
他们在聊完苏联之后,又针对哪些情况展开了探讨?
1973年11月12日当天,毛主席用了很长的时间来分析国际局势。大概是有些意犹未尽,或者是重要问题还没提出,毛主席话锋一转,把主题引到了台湾问题上。
跟美国谈台湾问题,那可真是谈对人了。
台湾与美国没什么关系,毕竟宝岛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可美国总想用尽千般手段,和台湾扯上点关系。
为了这个焦点。中美不知道拉扯过多少次。
毛主席用一种隐晦的、充满哲学意味的、不知道基辛格是不是能够听懂的说法,表达了一个基辛格理解中的观点,台湾问题可以暂时搁置,它不会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妨碍因素。
中国和美国是东西方世界的两个大国,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个国家。
两国如果能够恢复关系的正常化,那么美国的政治影响力能够向外扩大,中国也能够接触更广阔的西方世界。
破冰,恢复交往,这是符合两国共同利益的事情,而且是相当重要且必要的事情,越快越好。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拥趸,毛主席用对立统一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现实。从原则上来说,华盛顿要想和北京成为朋友,那么他们就得先和台湾断绝联系。
台湾不是主权国家,只是一个国家管控的地区。它没有立场,也没有资格以建交为目的对外交往。
原则是不能被打破的,但是在原则之上,便宜行事是可以被允许的。
基辛格后来回忆道,当时毛主席说,中国眼下没有收回台湾,其实也过得去。就算要再等100年,那也不是什么要紧事。
可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问题,就没有必要慢条斯理地进行,不必等到100年那么久。坚持原则,但也灵活处事,毛主席的态度,就是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
接下来,毛主席把台湾问题暂时放到一边,转而谈起了日本。
日本是美国的同盟国,这不是什么秘密,也一度让中国人深恶痛绝。不过此时此刻的毛主席却认为,美国保持同日本的友好关系十分必要。
他建议基辛格,在返回美国的途中,最好但东京停留几天,见一见日本的领导人,给日本政府吃下一颗定心丸。
自从1972年尼克松高调访华之后,日本心中的不安全感可能会与日俱增。他们不知道,自己有一天会不会被逼迫着在世界大国之间做出选择,会不会被美国弃之如敝履。
如果无法依靠美国而发展,那他们在毫无拘束、毫无顾忌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疯,会在大国中间挑拨离间,兴风作浪。
比起委曲求全,当一根奇葩的搅屎棍,大概更符合日本的民族底色。
为了保证日本不发疯,基辛格就需要代表美国安抚他们,巩固两个国家之间的同盟关系,让日本对未来的世界格局产生正面的期待。
“他们如果怕你,那你就应该努力减少他们的恐惧。”主席如是说。
在这一点上,基辛格和他之间达成了一种微妙的默契。
这个世界需要一些势均力敌的关系存在,各国实力的均衡,或者说各国的相互制衡,其实并不会让冲突成为常态,反而可以让和平更加持久。
这次谈话还算愉快,不管基辛格承不承认,他都受益匪浅。两人分别之时,毛主席又提醒了一句话,苏联欺软怕硬。
其实,不只是苏联欺软怕硬,在政治舞台上,这是很多国家的通病。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简简单单几个字,完全符合毛主席“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风格。苏联固然需要警惕,但苏联并不一定成为我们战场上的对手。
与毛主席的许多交往,都会让基辛格一遍遍意识到,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带领一群人,把任人宰割的中国,变成今日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