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战役
1948年7月2日,中原野战军便发动“襄樊战役”,其中负责夺取襄阳城的战斗便是由王近山所指挥的。
襄阳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城南和西南群峰耸立,有凤凰山等高地,可以构筑火力点,控制城南和城西的道路。外加襄阳有着高三丈、宽两丈的城墙,外面遍布沟壕。国民党在占领后,又对其军事防御进行加固。城壕外密布铁丝网和地雷,驻守此处的国军将领为康泽,将襄阳城打造的如铁桶一般。
王近山接到上级命令后,便带着旅团指挥员,于7月7日前去侦探敌情。当看到襄阳的防守攻势时,王近山表情凝重,观察得很仔细。其他的指挥员,则是在讨论,面对这样的乌龟壳,我方该怎样将其攻克?
回到纵队司令所后,面对襄阳如此坚固的防御,王近山便将自己关在房屋一整天,思考如何将敌拿下。硬攻,是最愚蠢的决策,只有察觉到敌人的漏洞,才能在战场上减少伤亡。当时王近山的第六纵队刚从大别山出来,仅有6个团的兵力,连同当地的武装力量,总兵力才为14个团,2万余人。更关键的是,我方的重武器较少!
康泽虽为驻城将领,可他没有军事经验,完全依赖于副官郭勋祺。可康泽特务出身,对于身边人不是很信赖,为此这是一个突破口。王近山正在思考策略时,他派出的侦查人员顺利返回,在了解到敌人的防守攻势,王近山便有了一个主意。
敌军将大部分主力都布置于山上,山头和山头之间可以互相支援,火力网很密集。因为之前攻克襄阳都是需要将这些山头给拿下,可王近山却准备只攻下几个小山头,便直接攻城,来一招猛虎掏心的战术。派出一支部队迂回至东关,跟突至西关的部队配合,东西夹击城中守敌。
王近山之所敢撇开敌人的虎头山、十字架山等主力阵地不管,就是因为自己在攻城时,料到对方不敢脱离工事,而且敌人在山上的火炮也打不到他。随后王近山便将自己的作战报告,上交给刘、邓首长。很快便得到答复,完全同意他的作战方案。
第二天王近山便召开作战会议,将作战任务给分发下去。为方便指挥,在突破阶段由第17旅旅长李德生统一指挥,在纵深战斗阶段,由16旅旅长尤太忠统一指挥。王近山的战术,果然在战斗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康泽见情况不妙,便将部队全部都撤入城内,准备固守等待友军救援。
敌人龟缩襄阳城后,便以西门和南门为防御重点。面对这种情况,王近山采用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向敌军的西门发动进攻。6纵的三个旅全部都集结于西门,以一个营的兵力作为突击队,一个营为助攻,其余16个营成阶梯配置。
当突击营打开缺口后,后续队伍立即跟上,使得敌人没有还手余地。这种勇猛的作战风格, 正是王近山指挥的特色所在。经过一番激战,守城司令康泽,副司令郭勋祺全部被俘虏。
朱德总司令,在听到王近山在中原战场上的表现后,称赞道:“这场襄阳攻坚战,是一次模范性战役啊!”王近山没有按照以往常规办法,反而采取“撇开山直接攻城”的超常规战法,最终赢得这次攻坚战的胜利。
桀骜不驯
解放战争后期,为能够适应大兵团作战的需求,为此我方便进行全军编制的调整。第二野战军也随之进行整编,分别为三兵团、四兵团、五兵团,他们的司令员分别为陈锡联、陈赓、杨勇。
正是因为如此,在二野作战勇猛的王近山便屈居于第三兵团副司令。对于这个结果,王近山内心是不服气地,为此便直接寻找二野政委,想要问个究竟。邓政委原本以为,王近山是不服陈锡联,结果王近山不认可的人为杨勇,并且问道“他凭什么?”当时政委给他的答复为“打仗他不如你,但其他方面你不如他,所以你为副司令。”
王近山的火爆脾气,从他参加革命初期便能看出来。在红军某次渡河中,由于他不按规章办事,强行让马匹搭桥过河,最终马蹄卡入桥缝隙,影响整个渡河部队。杜义德作为当时的渡河负责人,为保证渡河顺利便将王近山的马给枪毙。
王近山为给自己的战马报仇,直接拔出枪来指着杜义德,结果被及时赶到徐向前臭骂一顿。这种火爆的脾气,让他在战场上很勇猛,只不过在解放战争后期,这种性格就有可能犯错,为此王近山便被任命为兵团副司令。
上级评价
在王近山的一生征战,曾在徐向前、刘伯承等老帅手中任职,他们对于王近山的评价是如何的呢?
徐向前作为红四方面的总指挥,对于这个敢于拼命的王近山印象很深。“王近山打仗很勇猛,指挥果断,敢打硬仗、恶战……”刘伯承元帅对他的评价“智勇双全的猛将!”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在北京逝世。邓小平作为他的老上级,指示道:“王近山有很大的战功,他的后事一定要办好,悼词我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