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长征“先遣队”为什么是红六军团?
创始人
2025-07-07 02:04:10
0

这部书的第一章名为“突出重围”。

书中出现的第一个时间是“1934年10月7日上午9时”;第一个人物是“周仁杰”;第一个地点是“甘溪”。

这个时间,早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出发日;这个人物,身份是红六军团前卫营营长;这个地点,在贵州而不是中央苏区。

王树增叙述的长征,从红六军团的先遣西征开始。

这条西征路的起点,是如今的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的横石村,终点是重庆市酉阳自治县的南腰界镇,直线距离约600公里。

现在如果自驾,这条路的车程约为850公里,10个多小时即可完成。

而当年红六军团西征,走了80多天,行程约2500公里。

我带您回顾这一段长征史,并解读如下三个问题:

为什么红六军团成为了长征先遣队?

红六军团探出的这条路,中央红军走了吗?

为了完成任务,红六军团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01

先遣队

红六军团所在的根据地,叫湘赣苏区,也就是井冈山地区。

从下面这张长征线路图上可以看到,湘赣苏区在中央苏区的西面,而且两个苏区紧紧相邻。

所以,当中央红军确定向西转移后,红六军团自然而然地,就处在了先遣的位置上。

那么,红六军团有没有可能坚守湘赣苏区,不参加长征呢?

显然是不行的,两个苏区靠得太近。

事实上,湘赣苏区的情况恶化,和中央苏区几乎是同步的。

1933年年底,军团政委王震去瑞金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带回了两本关于中央最新指示的文件:《堡垒对峙下的战术》、《支撑点构建法》。

我们都知道,这就是博古、李德推行的“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战术。

一开始,这个战术并未被湘赣苏区执行,因为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和军团长萧克,都坚持要以运动战为方向。

左起:萧克、朱德、贺龙、刘伯承、任弼时

但架不住中革军委的三令五申,红六军团从1934年4、5月起,也开始了全民修碉堡。

以己之短,防彼之长,结果就是,湘赣苏区的阵地接二连三地丢失了。

到了7月份,红六军团已被向南压缩在了方圆数十里的一块狭小区域里,湘赣省委和六军团军部也撤至了永新边界的牛田村。

7月23日,中央的电令来了,简单来说有这样三点:撤离湘赣苏区;到湖南中部去发展;与贺龙的红二军团(当时还是红三军)建立联系。

8月7日,红六军团从遂川横石村出发,开始了西征。

但那时,他们并不知道中央苏区也将开始战略转移,而自己成为了先遣队。萧克在回忆录中坦言:“我们主要领导人不大了解西征意图。”

军团参谋长李达也曾回忆,中央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红六军团是为中央红军探索转移路线的。

但他后来发现,只要是红六军团经过的地方,过一阵子,就会遭遇国民党飞机的轰炸。这让李达疑惑不解。

直到有一天,他在一张报纸的头版上看到这样一个标题:前面乌龟爬开路,后面乌龟跟着来。

于是才明白,原来中央红军是按照六军团的行动路线在转移。

02

第一个“圈”

如果细看红六军团的西征路线,会发现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小圆圈。

行军走出圆圈状,说明在这里遭遇了较严重的敌情,不得不兜个圈子以摆脱敌人。

这两个圈,分别发生在湘江边和乌江边。

中间的那条线路,和后来中央红军的长征线路完全重合。

第一个圈在零陵附近,这里是红六军团预设的抢渡湘江的地点。

但抢渡没有成功,国民党军9个团的重兵已封锁了湘江沿岸的零陵至祁阳一线。

而且,桂军两个师的追敌,也已经对红六军团形成了包围之势。

军团领导当机立断,调头转入了零陵东南的阳明山地区,带着敌人兜了个圈子后,突然急转南下,于8月29日西进至道县。

9月1日,红六军团进入广西;3日,在文市击溃尾追之敌;4日,于界首地区顺利渡过湘江。

这里可以对比一下中央红军的线路了:11月21,攻取道县;27日,抵达文市;12月1日,在界首和脚山铺之间渡过湘江。

线路完全一样,但区别是,从文市到湘江,红六军团只用了一个昼夜,而中央红军走了5天。

03

第二个“圈”

渡过湘江后,红六军团进行了短暂的休整,然后向西北方向开进,目标是湘西。

但因为北面的敌情严重,无法突破,红六军团只能继续西进,于9月17日乘虚占领了通道。

三个月后的12月12日,中央红军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通道会议。

9月19日,红六军团在湘黔边境的新厂打了个胜仗,自此,敌人追击的势头就没那么猛了。

红六军团随后的线路是这样的:黎平—剑河—镇远—黄平—猴场。

后来的中央红军,也是走的这条线路,并且在黎平召开了长征开始后的首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在猴场会议后抢渡了乌江,剑指遵义。

红六军团到达猴场的时间是10月4日,他们原本的计划也是继续向西,渡过乌江,然后以乌江为屏障,向北寻找红二军团。

但中革军委的电报到了,严令红六军团“无论如何不得再向西移动”。

电报中还提到,追击的敌人已向南移动,所以直接北上是安全的。而这个推测,几乎断送了整个红六军团。

所以从猴场开始,红六军团的行动路线就和后来的中央红军不一样了,他们没有继续向西,而是调头前往了东北方向的石阡地区。

杜衡记之前的文章曾讨论过一个问题:中央红军的“转兵”,到底发生在通道还是黎平。

黎平会议

其实,“转兵”是个过程,而不是某个时间点上的突然决定,从通道到猴场,就是“转兵”的一个整体。

通道会议是思路上的“转兵”,黎平会议是决策上的“转兵”,但若说行动上的“转兵”,也就是不再踩着先遣队的脚印前进,则发生在猴场。

10月7日,红六军团的前卫部队,在石阡的甘溪被桂军包围了。

这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长征》中的第一幕,也是这条线路的第二个圈。

04

甘溪之战

甘溪对于红六军团来说,恰如湘江之于中央红军。

《长征》中出现的第一个人物周仁杰,后来写过一篇文章《震惊心胆的甘溪之战》,从标题就能体会到战斗的惨烈。

在周仁杰的描述中,这是他们第一次和桂军交手,对方不仅武器精良,而且动作灵活,战斗力也很强。

经过几番血战,终于打退了这股敌人的第三次进攻。可是,我们的同志也大多倒在血泊之中了。

桂军不仅作战风格凶狠,还非常的狡猾。有一股桂军钻进了一条用厚木板封顶的暗水沟,直接摸进了甘溪镇的镇中,打了红军一个措手不及。

就这样,甘溪战斗失利,红六军团损失惨重,还被敌人截成了三段。

参谋长李达带领了一个机枪连和两个团的团部,朝东南方向撤退。

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六军团主力,转进了大山中,在石阡、施秉、余庆一带的密林中与敌人周旋,形成了西征路线上的第二个“圈”。

而担任后卫的52团,在红18师师长龙云的指挥下,与敌人浴血奋战了数日,最终弹尽粮绝,大部损失。龙云被俘后遭到了湖南军阀何健的杀害。

整个红六军团,出发时为9700人,现已减员至约3000人。

任弼时那时身患疟疾,四名战士轮流用担架抬着他翻山越岭。最后,四名战士相继牺牲,仅剩一人,他就背着任弼时继续行军。

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也掉了队,所幸的是,她被走在最后的收容队发现了,否则定是凶多吉少。

1927年武汉,任弼时(后中)与陈琮英(前右一)

红六军团在黄平的时候,俘虏了一名瑞士传教士薄复礼,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段时间就是不停地在走,走到大家的鞋子都坏了,但红军还是为他找来了一双非常合脚的橡胶雨鞋。最后他这样写道:

连续走了27天后,红军得到了一次休息,也就是在晚上行军、白天睡觉规律中再加一个白天而已。

……这一天,是红军会师的伟大日子,会场上万人攒动,红旗招展。我们与先到这里不久的贺龙红二军团合并,贺龙军队衣着更破烂,但军帽和红色标志却十分明显。

05

木黄会师

10月15日,也就是甘溪战斗后一周,李达率领的400余名红军战士,在沿河县水田坝联系上了贺龙派出的侦察队。

贺龙当时的电台坏了,他在9月下旬才从报纸上得知了红六军团西征的消息。

见到李达后,贺龙第二天就亲率红二军团主力,南下寻找任弼时、萧克部。

10月24日,红二军团主力在印江县木黄与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主力会合。

10月26日,两军在四川酉阳县南腰界,举行了隆重的会师庆祝大会。

从薄复礼10月1日在黄平被俘,到两军会师,就是他所说的“连续走了27天”。

木黄会师后,这一段的长征故事其实还没有结束。

关于下一步的战略行动方向,红二、六军团和李德操纵的中革军委发生了分歧。

任弼时、贺龙的计划是:黔东根据地没有发展空间,两个军团会师后,应该到湘西北的桑植一带建立新的根据地。

贺龙就是桑植人,而且在当地的威望很高,有群众基础。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桑植

但李德对此大为光火,强烈反对“两个军团集中行动”。

在这个决定命运的时刻,任弼时、贺龙顶住了压力,一方面复电中革军委,重申主张,另一方面冒着“抗命”的风险,率部向湘西挺进。

10月30日,红二、六军团顺利通过酉阳;11月7日,占领永顺;11月16日,在永顺以北45公里处的十万坪,将追敌“包了饺子”,取得了会师后的第一场大胜。

战后,红二、六军团收复永顺,进而又占领了桑植和大庸。

11月25日,中央红军开始抢渡湘江的前夕,朱德代表中革军委发来电令,明确提出:二军团主力及六军团全部应集结一起,以便突击遭遇的正规部队。

至此,红二、六军团在行动上是“分”还是“合”的争论,宣告结束。

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边临时省委在大庸县宣告成立,也就是红六军团先遣西征线路图中,最后的终点。

整整一年后,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桑植突围南下,继续踏上了长征之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这是晚清政府最威武的时刻!1909年11月,清朝海军“广海号”军舰直逼中国南海东沙岛,这一次,清政府...
原创 周... 我相信大多数人在刚刚接触中国历史的时候最先知道的就是春秋战国这两个时期。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姬宜臼东...
原创 7... 前言 1976年元旦,在毛主席的授意下,全国各大报刊一起刊载了两篇毛主席在十年前写下的两首旧诗词。 ...
原创 清... 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最早的出处是辽人的口中,宋人也可能说过,至于明 人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呢?...
原创 宇...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英年早逝的皇帝,其中还不乏一些雄才大略的人,他们能力非凡,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后...
重庆学子三下乡:穿越时空,寻找... 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其革命生涯和卓越贡献为后人所铭记。为了近距离感受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
原创 与... 与庞统齐名的谋臣,却被诸葛亮废为平民,诸葛亮死后他为何大哭? 导语:常言道,祸从口出。因此我们说话的...
原创 一... 秦魏少梁之战,秦国战死了国君,魏国被俘了丞相,双方的面子和里子都损失很大。魏国作为当世第一强国当然不...
河南法院亮剑虚假诉讼|先骗民政... 婚礼上的一句“我愿意” 不仅仅是浪漫的情感表达 更是以公开仪式作出的庄重誓言 婚姻既是爱情的承诺 也...
原创 李... 作者:青灯 (一)隋明帝与隋炀帝两个不同的谥号透露出李渊与杨广之间的关系 隋炀帝杨广这个称呼是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