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蒋介石的侍从室,大体会有这样几个印象:神秘、权力大、军机要枢。
这些描述都没有错,但如果只看字面意思的话,也容易产生误读。
比如“权力大”这点,很容易被理解为“侍从室工作人员的权力大”,所以大多数关于侍从室的文章都喜欢讲“侍从室主任”的职权等等。
但其实,“侍从室主任”这个说法就是错的。蒋介石为了限制侍从室的权力,压根没有设置”总主任”这一职位,而只有侍一处主任、侍二处主任,或者机要室主任这些,各主任彼此间相互制衡。这是蒋介石的“驭臣之术”,所以并不存在独揽大权的“侍从室主任”(初级阶段除外)。
侍从室的历史有12年(1933年-1945年),主管军事的侍一处存在了10年,但前后换过六次主任,平均两年不到换一次。这同样是蒋介石防止部下权力积聚的一种手段。
侍二处主任陈布雷一直没换,也是因为他不贪权,属于“清流”一派。不仅不贪,陈布雷还经常刻意回避权力,说话办事一直小心翼翼,这才有了蒋介石的长久信任(相对而言)。
陈布雷 | 图源:网络
所以,侍从室主任们的最大特征是:铁打的陈布雷,流水的侍一处主任。
至于侍从室“权力大”这件事,说到底还是蒋介石的权力大。侍从室是蒋介石实现独裁统治的工具和手段,如果这个“工具”自己变成了“手”,首先不答应的就是蒋介石。
按陈布雷的说法,蒋介石“处理国事如同处理家事,事事要亲自处理”。这个“亲自”自然无法靠他一人去实现,这便是设立侍从室的“初衷”。
本周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蒋介石侍从室的这12年历史,它的真面目自然就会清晰起来。
01
南昌行营
蒋介石侍从室的起源,和南昌行营有很大的关系。
小杜喜欢写长征,我们就以电视剧《长征》为例,剧中第一集,蒋介石首次“出场”,便是在南昌行营。
在随后的“剿匪”会议上,出现了两个南昌行营的厅长,一个是军事厅长贺国光,一个是政治厅长杨永泰。而提议成立侍从室的,便是南昌行营时期的杨永泰。
蒋介石的“行营”,不是传统概念中的“皇帝出巡临时建立的御营”,而是蒋介石政权的常驻机构,甚至被称为“第二首都”。
南昌行营的设立时间是1930年至1935年,从时间和地点上一看便知,行营的首要任务是对红军中央苏区的“剿匪”事宜。
蒋介石在1928年初第一次下野复职后,就开始越来越注意集权统治,所以身边的侍从人员日渐增加。而到了南昌行营时期,蒋介石的“出差”频率更高,跟在他身边的有侍卫人员,有固定的侍从秘书、侍从参谋、侍从副官,还有临时抽调的参谋人员等等。
到了1933年,杨永泰一看,这个侍从团队有点乱哄哄了,于是向蒋介石建议正式成立一个侍从室,编制就放在南昌行营。
注:侍从室这个称呼很早就有,但正式入编是在南昌行营。本文开头讲的侍从室有12历史,即以1933年入编为起点。
担任侍从室主任的,是南昌行营军事厅的副厅长晏道刚。所以,在侍从室的历史上,只有在这个“初级”阶段才出现过“侍从室主任”一职。
初创的侍从室规模并不大,类似于一个“秘书处”。晏道刚当时也只是少将,资历上远不如后来侍一处的钱大钧、张治中这些“八大金刚”。
这也是政学系大佬杨永泰那时没入主侍从室的原因,因为确实与他的地位不符。
1935年南昌行营撤销,杨永泰去了武昌行营当秘书长,晏道刚调任西北行营参谋长。
南昌行营一撤,侍从室的编制没了,主任也走了。但蒋介石用侍从室已经用顺手了,所以不仅把侍从室的编制调到了军事委员会,还决定扩大侍从室,进行改组。
侍从室能成为国民政府的“权力中心”,始于这次改组,它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后来又根据蒋介石的职位变化而改过名字,总之就是“蒋介石侍从室”。
这次改组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增设了侍二处,主任为陈布雷。所以我们先得说一下这个“铁打的”侍二处主任。
想要“详解”侍从室,陈布雷这个人是绕不过去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