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临终前,虽然安排了九王多尔衮(第十四子)继承汗位,因其年幼,以大贝勒代善(第二子)摄政;但是当他死后,诸子未遵遗命,兄弟间争夺汗位十分激烈,最后四王皇太极(第八子)凭借自己手中的兵权,再加上代善的支持,终于夺得了后金汗位。他上台以后,雄心勃勃,决意承袭父志,把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统治,作为后金的基本方针;但是,这时后金还处在“邦家未固、“事局未定”的动荡之中,皇太极面临着许多内部和外部的矛盾。
首先是民族矛盾,即满族贵族与广大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辽东地区的汉族老百姓“每被侵扰,多致逃亡,乃至揭竿而起,进行武装斗争;其次是阶级矛盾,即后金农奴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农奴为农奴主耕种庄田,服差役,“儿子当差,孙子又当差,至于爷爷差事还不去”,因此许多农奴不堪忍受农奴主的剥削和压迫,有的逃亡,有的反抗;第三是后金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即汗权与诸王权力之间的矛盾,皇太极即位,诸王心怀不平,争夺权力的斗争十分激烈。
第四是经济问题,由于明朝停止后金朝贡和互市,“银两虽多,无处贸易,是以银贱而诸物腾贵而且又遭受严重天灾,“无粮之家甚多,出现了“人有相食的惨景;最后在军事上,后金处于三面受敌的境地,东边有朝鲜,西边有蒙古,南边有明朝。连年征战不休,大批男丁弃田出征,“卖牛典衣,买马制装,家私荡然”,经济闲难,人民厌战。皇太极认识到要实现夺取明朝中央统治权这一任务,必须采取楷施,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而上述问题的解决与否,时间是个重要因素,尤其是要同明朝争取时间。
为此,他打出同明朝议和的旗号,其目的就是争取时间,储备力量,待时机成熟,进取中原。正如后金朝臣高士俊所说:“我国(后金)利于和,彼国(明朝)不利于和,我国和而皇上不肯一日不观兵,彼国和则易为因循,易为怠惰,臣所谓借小心以图大事,假退步以求前进。”所以,皇太极不断通过朝鲜、蒙古和明的官吏向明朝政府转达后金求和的愿望。早在努尔哈赤死时,明宁远巡抚袁崇焕曾派傅有爵和喇嘛镏南木坐(即李喇嘛)等人前去吊丧,观其虚实。皇太极以礼相待,表示和好的心愿。当吊使返回时,他特命方吉纳等人送归,并面呈他给袁崇焕的亲笔信,要求双方和好。
1627年(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2月,皇太极又给袁崇焕去信,提出媾和条件。同年11月,皇太极特向明朝皇帝奉书,希望双方早日议和。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2月,皇太极在给袁崇焕的书信中,不书天聪年号,只写己巳年,遵奉明朝正朔,以示求和诚意。随后七次致书求和,直到该年12月,皇太极率军人关,兵临北京城下,还“赍和书致明帝”,仍表示愿意议和。1631年到1632年,这两年是皇太极议和活动最频繁的时期,他向明朝“上疏称臣,求款再四”,而且要朝鲜出面,“绍介其间”,转奏明廷,愿把明朝降将孔有德、耿仲明转送于明,“以表其诚悃”。
皇太极的议和口号叫得如此响亮,只是手段,并非目的,就在他高喊议和的时候,也没有停止过掠夺明朝和朝鲜的军事行动;不过,这种军事行动是在求和旗号的掩盖下进行的,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攻城占地,扩大土地,而是为了掠夺财物和人口,解决内部困难。皇太极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强化汗权,发展生产,巩固内部,解除朝鲜和蒙古两翼的威胁,统一整个东北地区。到了崇德年间,就扔掉了议和的旗帜,集中全力,进攻明朝。